抗战时期国际友人向中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的事例埃德加·斯诺,美国新闻记者、作家。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著有《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西行漫记》),是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去世后一半骨灰撒在了中国。马海德,美国医生,著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抗战以前来到中国,抗战时期全面爆发后,他在延安担任八路军总卫生部顾问,抗战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为建立、健全边区医疗网络不懈努力,为培训边区医务人员做出了贡献,同时他还担负着接待援华友人、新闻记者等外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申请加入中国国籍。伊斯雷尔·爱泼斯坦,1915年出生于波兰,自幼随父母定居中国。1931年起在《京津泰晤士报》任新闻工作。1937年任美国联合社记者。1939年在香港参加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负责宣传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他努力向世界人民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解放区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1957年加入中国籍,曾经任全国政协常委、《今日中国》杂志(原《中国建设》)名誉总编辑、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国际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福利会理事等职。汉斯·希伯,德国记者,在敌后采访报道期间,直接参加了抗日战争,以一个战士的身份牺牲在中国战场。乔治·何克,英国记者,23岁来到战火中的中国,在陕西宝鸡参加了由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和美国记者斯诺等人发起的中国工合运动,从事安排难民、生产军需和民用品、筹集资金转送延安等活动,担任工合在陕西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校长。1944年何克带着很多孩子经过漫漫征途,将学校迁移到甘肃山丹。1945年夏,他不幸染上破伤风去世,年仅30岁。路易·艾黎,新西兰人,1927年4月21日来到中国,此后长期居住中国。他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奋斗了整整60年。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1938年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为中国抗日军民服务。1939年11月12日以身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