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丰中学2014届高一第二学期历史第二次限时训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5题70分)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一项()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2.“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材料描绘的是()A.汉都长安B.隋都洛阳C.唐都长安D.宋都东京3.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4.《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A.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B.宋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5.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就没有再铸过钱了。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民间发行交子B.铁钱数量充足C.白银资源丰富D.战乱后经济萧条6.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如比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②商业交通较发达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④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7.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称:“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这一记载表明()A.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B.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C.城市经济重心发生转移D.部分草市发展为城镇8.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下列记载中最能体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9.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固守“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基本经济政策,主要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特征B.自然经济的特征C.对外贸易的需要D.手工业发展的要求10.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避免海难发生B.防止鸦片走私C.杜绝西方思潮D.严控对外联系11.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刚刚获得独立的美国为打破英国组织的经济封锁,派遣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华开展贸易。该船将在中国停靠在()A.宁波B.上海C.厦门D.广州12.明代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之后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况。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抵制B.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C.遭到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D.“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13.“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材料体现了()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14.“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料突出地反映了()A.关税的数额相当高B.农业地位重要C.对“市”严格直接管理D.实行“抑商”政策15.宋人陈亮说:“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这种言论表明()A.商业与民生的关系密切B.商人地位有了很大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调整D.商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16.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C.“海禁”加剧了寇患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17.《苏州府志》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城里出现“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相望”的景象。这表明当时当地()A.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B.失业现象比较普遍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D.经济上以纺织业为主18.(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