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奉新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据《吕氏春秋》记载,纣之父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有人指出“有妻之子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王)。”这段记载反映出商代实行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嫡长子继承制D.禅让制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3.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A.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B.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C.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D.宰相权力的大小4.在谈及“相”的演变时,有学者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被削弱”,这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群相”的制度表现之一是A.三公九卿B.三省六部C.内阁D.军机处5.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强化君主集权B.提高行政效率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6.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的职责,他应当首先找A.御史大夫B.丞相C.郡守D.县令7.《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8.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9.“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材料意在强调该制度A.扩大了官员来源B.提升了官员文化素养C.加强了中央集权D.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10.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11.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昧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制了官吏横征暴敛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12.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旧时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13.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A.汉代内外朝制度B.唐代三省制度C.元代行省制度D.明代的内阁制度14.傅乐成在其《中国通史》中认为: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概念变化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15.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由一个皇帝的独裁专制,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其主要依据是明清时期A.废除了宰相制度B.六部对皇帝负责C.内阁掌握决策权D.根除了割据势力16.史载唐朝驸马的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