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素材一、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文学家,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是田园派的鼻祖。深度了解:陶渊明(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陶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二、主题:本文通过虚构的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三、句段分析:目的1: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社会,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目的2:寄托作者的政治思想,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对平等、和谐、安宁、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同时为桃花源事实上并不存在提供了反正。不足为外人道:1.暗示桃花源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担心被官府发现;2.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叹惋:1.叹惋世人的不幸,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2.对与世隔绝时间长,外界变化大等而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