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自学及重点指导,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2.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并在理想情操方面受到初步的鼓励。3.引导学生从感性上领会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录音带。[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十一位旅客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父亲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样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探究。读一读“课前的话)二再读课文,理解白杨。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读后告诉大家,你了解了白杨什么?2、学生默读课文。读后请同学诉说自己的所得。3、大家是从爸爸的介绍中了解到的。我们一起来读这几个句子。(出示爸爸说的话)4、学生一起读这几句话。5、指名读第一句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1)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白杨树什么特点?去掉“从来”这个词行吗?比较朗读。(2)白杨树这么直,那它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1——3自然段,划出体现白杨树生长环境的词句。(3)读后同学们交流,并说出自己的感受。(4)(出示戈壁滩图片)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风沙。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拔的白杨。请同学们再把这句话读一遍。6、(出示句子)“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1)这句话写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句可以体会出?(2)(再次出示句子)“()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3)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听。(4)学生填空练习。(5)是啊,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戈壁还是山区,那儿需要它,它就到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出示句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树什么特点?从哪些此举可以体会到?(2)引读: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飘飘扬扬的大雪来了,——————————————;持续数月的干旱中,————————————————;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3)白杨树的性格就是这样坚强,生命力就是这样顽强。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7、读到这里,你对白杨树产生了什么情感?(憧憬)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第14小节。四领会爸爸的心愿。1.爸爸只是想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4—16小节思考。2.同桌互相讨论。3.引读、讨论16小节。(1)师读:他们只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们只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他们只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可是他们并不知道什么?4通过爸爸的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5现在你们明白了爸爸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吗?联系18小节谈一谈。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6指导朗读18小节。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六总结全文。1。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上到处留下了白杨高大挺秀的身影,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们,为了改变边疆落后的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老师相信,想这样的白杨树会越来越多,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也会越来越多。2、听歌曲《小白杨》。七作业。写一段话,赞美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们。用上“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