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1.了解余光中及写作背景。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3.品析诗歌,体会诗所寄寓的情感。1.了解余光中及写作背景。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3.品析诗歌,体会诗所寄寓的情感。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之称。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48年余光中随父母迁香港,第二年赴台,主要诗作有《乡愁》、《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的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乡愁诗人未yàn()tāotiè()头lú()zhègū()瞭望()餍饕餮颅鹧鸪liào考一考读一读:1.初读—读准字音、读好断句并初步了解诗文内容。2.品读─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魅力。3.诵读─融入自己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层体会作者的情感。。1、标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2、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情感.当我死时余光中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1966.2.241、诗人在死时想要做什么?同位合作,在诗中找答案。2、为什么要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3、诗中那些词语写出了诗人对待死亡的心情?品读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结合“我”死后所葬的地方来理解)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想起自己的经历: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二十岁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祖国的土地中,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主旨诗人通过对自己死后葬身祖国的想像,表达了至死不渝的眷恋故土的感情。同学们,假如这位隔海峡翘首以望大陆的老人来到你面前,作为大陆一员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