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古诗词中的意境指导教案2、如何把握诗词中的意境呢?一般可从下面三方面入手:⑴描绘诗词中展现出来的图景图画。这个环节主要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和关键词(包括色彩词、季节词、形容词等)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词中的画面。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简练有诗意。展示材料1和材料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洞庭湖(刘禹锡)滁州西涧(韦应物)湖光秋月两相知独怜幽草涧边生,潭面无风镜未磨上有黄鹂深树鸣遥望洞庭山水色春潮带雨晚来急白银盘里一青螺。野渡无人舟自横。解析1、这首诗抓住“湖光、秋月、无风、白银、青螺”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湖光山色、宁静优美的山水画。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了洞庭湖的美丽宁静;后两句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洞庭湖与君山相映成趣的优美境界。解析2、这是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境幽深,有动有静的山水画。前两句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鸟鸣交织成幽雅的景致;后两句描绘出扁舟自横的画面。⑵概括诗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这个环节要扣紧景物特点及情调,用一个词或一个四字短语来表达。如孤寂清冷、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悲壮等。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营造的是一个“孤寂清冷”的氛围;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营造的是恬静优美的境界。再看材料3《秋夕》营造的是什么氛围?(学生互动,发言自由)。秋夕(杜牧)银烛秋月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解析3:营造出失意宫女生活孤寂幽怨的氛围。一“冷”一“凉”暗示了秋寒。⑶分析诗词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首先可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送别、怀古、咏史、爱国忧民、思乡思亲、咏物抒怀、哲理言志等等。可让学生各举一例加以说明。其次,借助注释和标题,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表达的词可以有;愉悦、欢快、激动、哀伤、赞美、惜别等。答题时,一定不可简单答之,而要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答出为什么是这样,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展示材料4和材料5: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除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凉。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解析4:这首诗通过“打黄莺儿”这一细节,表明了因为它的鸣叫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解析5: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亲人的感情。三、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通过如何把握诗词的意境来阅读古诗词,相信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四、课堂练习略。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分析:意象的寓意,既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从共性来看,必须了解其一般寓意。从个性来看,与作者的感情密切相关,必须知人论世,并结合诗歌语境分析。片云:从其特性揣测,轻盈,飘移不定。根据诗人身世,可知指飘泊。孤月:注意一孤字(具体语境)。这里应是喻孤独。落日:与一般寓意相同,指暮年。秋风:有萧瑟之感,这里应指生活的艰难。最后,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看看营造一种怎么的情感氛围。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2、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试分析这首诗中“小松”这一形象的寓意。分析:这里的“小松”寄托着一定的寓意,实际上属于意象。“松”的共性是坚强不屈,但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还讲到松的出身、时人的眼光。答案:小松虽从小被埋没,无人赏识,但却有锐不可挡的生命力、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而且有凌云的壮志。本诗通过该形象的塑造,表达诗人不甘埋没的远大志向,同时也批评时人的短浅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