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里孔子强调的是()A.以刑罚威慑民众,使其不犯罪B.以道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C.统治者应尊礼爱民,为政以德D.以社会规范和刑罚约束民众行为【解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指“以道德引导民众,以礼规范民众”。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无法体现,可排除。【答案】B2.“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解析】材料反对一味重视节俭而轻僈等级差别,甚至不允许个体差异和君臣上下差别的存在,不能正确理解礼对于建国家、壹天下的价值所在。材料出现两种观点,重礼,等级差别和兼爱、节俭,应该分别是儒家与墨家的主张。故答案是B。【答案】B3.“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一观点应当属于()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解析】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理解。题干材料大意是:人民饥饿,是因为居上位者收过多的税费;人民难于管理,是因为居上位者太多事了。这段材料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C。【答案】C4.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A.清净无为B.兼爱非攻C.仁政治国D.以德治民【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与阅读能力。材料意思是,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由此可见,作者主张实行仁政,故选C。【答案】C5.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兼相爱、交相利C.克己复礼,天下归仁D.弱者道之用【解析】“守株待兔”的故事的意思是不知道变通,一味依据以前的做法或经验。韩非子这一故事的寓意就是适时进行改革,不要一成不变。【答案】A6.韩非有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体现他的思想主张是()A.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健全法制C.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D.倡导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根据题中“要在中央”、“四方来效”这些信息判断,韩非主张建立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圣人”指君主,“圣人执要”是指君主专制统治。B、C、D三项与材料的主张不相符,可排除。【答案】A7.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被称为社会制度嬗变、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共同文化圈、经济圈的形成期。下面对这一阶段历史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B.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D.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解析】明清时期是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期和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期,隋唐时期是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时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期,包括影响后世的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都已经形成。【答案】C8.“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A.孔子B.董仲舒C.孟子D.荀子【解析】董仲舒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这种理论的基础。【答案】B9.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A.“君权神授”思想B.“大一统”思想C.反专制思想D.理学思想【解析】本题考查概念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概念理解为:把儒学上升为中央政府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派别思想,其实质就是在全国统一以儒学为治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