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课堂实录授课班级: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灌云附属中学高一(10)授课时间:2017年12月20日下午晚自习◇师:老师给同学们讲个笑话,某电视台有位长得很漂亮的女主持人,有一次她主持知识竞赛,她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然后问参赛者:“请问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参赛者不假思索地回答:“苏东坡。”这位漂亮的女主持人顿时愣了,迟疑了一会儿,她一本正经地说:“你只把姓答对了,名答错了,答案应该是苏轼。”(生笑)◆生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生1:苏东坡就是苏轼。◇师:是吗?如果你在试卷上这样写,吴老师也同样会判你错。(生愕然)老师让你们课前预习课文并了解苏轼生平经历,都做了吗?◆生:预习了。◇师:结合你们所了解的苏轼生平经历,说说吴老师为什么这样判?◆生2:东坡是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取得号,这之前他叫苏轼,我想《水调歌头》可能是他被贬黄州之前的作品吧?◇师:恭喜你,答对了!(生笑)《水调歌头》是苏轼出知密州时的作品,那时苏东坡还没诞生呢。谁知道苏轼因为何事被贬到黄州来的?◆生3:“乌台诗案”。◇师:能说具体一点吗?◆生3:苏轼的政敌故意整他,就从他的诗集里找了几句“反动”言论,在宋神宗面前打小报告,苏轼就被抓起来了。宋神宗爱惜苏轼有才,也就没有治他的罪,就把他贬到黄州来了。◇师:苦难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故天降将大人与斯人也,”◆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师:余秋雨先生说,到了黄州后的苏轼是一个觉悟了的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苏东坡突围》结尾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今天这个晚自习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赤壁赋》,先听老师背诵这篇课文。(教师背诵课文)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背诵,“背”是一字不错、一字不漏、一字不添地把课文准确地记住,“诵”则是把你的理解,用声音表达出来。这节课我们争取把这篇课文给背诵下来,有信心吗?(生面露难色)吴老师可是对你们充满信心的哦,给你们点儿压力,课上背不下来的同学,晚自习后留下来背诵。(学生骚乱)同学们,静下来,凡是能背下来的同学,每人发一枚陈老师自制的精致的书签。有信心吗?◆生:有。(声音里有些无奈和畏难)背诵第一自然段◇师:谁来给大家读第一段?◆生4:(读第一段)◇师:刚才有三个字没读准,谁听出来了?◆生5:“属”同“嘱”,读“zhǔ”;“少焉”的“少”读“shǎo”;“冯”同“凭”读“píng”。◇师:大家齐读,努力记住每一句话。◆生:(齐读第一段)◇师:书都合起来,回答老师问题(生合书)这一段写了什么?◆生6:写两人在赤壁游玩。◇师:可以再具体一些吗?这一段文字交待了哪些内容?◆生6: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和感受。◇师:谁记得时间?◆生7: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师:“既望”是什么时间?◆生7:过了十五,可能是十六吧?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师:解释得很好!“望”是农历十五,“既”是已经。人物是谁?◆生8:苏子与客。◇师:他们在做什么?◆生8:泛舟游于赤壁之上。(生笑)◇师:之上?他们乘的是神州6号?(生笑)◆生:(挠头笑)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师: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看到了什么?◆生9:清风吹来,水浪不兴。◇师:不准确,谁来纠正?◆生10: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师:清风能看到吗?◆生10:风虽然看不到,但“水波不兴”说明风很小。◇师:为什么不是没有风呢?没有风,水波也不兴呀?◆生10:(语塞)◇师:风是怎么感受到的?我们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