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禅趣诗与禅(节选)袁行霈是什么?“禅道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诗境通于禅境”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些现成的经验挂在口头,装作有思想。(意指一个人习惯在有意或无意间时常讲的说话语句。)口头禅是一种禅病(禅宗末流,好取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上作爲谈助,被斥爲「口头禅」。(例如:不立文字)禅,汉传佛教术语,最早源自禅那,汉译静虑,原为静坐思虑之意。禅趣就是在宁静祥和、空灵幽静的境界中,人内心生成的一种独特审美体验。偈:禅师开悟时以诗句形式表达自己开悟的境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以春喻道。佛法无所不在,不假外求。——唐.无尽藏嗅梅\悟道诗盛唐诗人王维(字摩诘,外号诗佛)常以禅者目光观照万物,诗中自有幽静、清澈、空灵之韵味,最能传达禅悟的境界。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空响闲静惊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什么是意境意境包括两部分:1)实境–“历历在目”2)虚境–“意在言外”所谓“虚实相生”: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文学作品的审美效果,是作品的精神所在。但虚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虚境须透过实境来表现。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艺术境界。I.禅境与诗境既有相通之处,了解禅宗的哲思,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及诗词作品的意境。II.中国古典诗词特别重视意境,欣赏诗词时,应如何鉴赏品味诗词中的意境?1、反覆揣摩诗词中意象(即诗人用来表现自己的心境或某种情感的物象)。2、用心体会诗中意在言外的词语/诗句,以深入领会其中意境。3、展开联想的翅膀,发挥想象力。4、多读古今诗词作品,亦勿放过诗词评析的文章。小结: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泾溪罗隐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注:径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川河。这首诗寓含着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不同的主观态度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⑴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感。请结合具体词语解释。“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报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⑵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观书有感朱熹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半亩方塘一鉴开,古人读书无遗力,天光云影共徘徊。少壮工夫老始成。问渠哪得清如许纸上得来终觉浅,为有源头活水来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首诗都是说理诗,请结合全诗谈谈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道理:朱诗告诉我们,书本中要有“源头活水”不断输入,才能永不枯竭,永不陈腐,不存污浊。陆诗强调了做学问的艰难,后两句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入手,要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本领,绝对需要亲身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