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2.重点学习1—3则,品味和学习孟子善用比喻、对比的表达技巧。3.深入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分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二、字音。社稷()粢盛()放桀()伐纣()弑君()走圹()獭()驱爵()鹯()三年之艾()胥()溺()谆谆()暴之于民()朝觐()讼狱()讴歌()篡()jìzīchéngjiézhòushìkuàngtăquèzhānàixūnìzhūnpùCháojìnsòngōucuàn释义1、社稷2、于传有之3、汤放桀,武王伐纣,4、有诸?5、贼仁者谓之贼6、残贼之人谓之一夫“社”是土神,“稷”是谷神,社稷代指国家。传记,书册放,流放“之乎”残害、伤害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释义释义77、所欲、所欲与与之聚之之聚之8、得天下有道99、犹水之、犹水之就就下、兽之走下、兽之走圹圹1010、为渊驱鱼,为丛驱、为渊驱鱼,为丛驱爵爵1111、虽欲无、虽欲无王王12、苟为不畜,终身不得。13、其何能淑,载胥及溺。•介词,给,替•方法•接近、靠近,原野通“雀”鸟雀•名做动,成就王业•即“蓄”,积蓄•善。皆,都古今异义词牺牲牺牲死亡死亡古义今义古义今义祭祀所用的牛、羊祭祀所用的牛、羊猪牲畜猪牲畜被诛杀或逃亡被诛杀或逃亡为正义事业舍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弃生命死去死去祭祀以时祭祀以时故为渊驱鱼者,獭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状语后置句判断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3、孟子认为怎样才可“得天下”?怎么会“失天下”?是如何论述的?本文是一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千古名文。思考讨论文章中语言上有什么特色?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汉赵岐•1225/1/291、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2、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一、长于譬喻形象地说明老百姓归向有仁德的国君其势自然而然,不可阻挡。话中有话,把如今天下的诸侯都比作獭、,鹯是像桀纣一样的暴君,直指时弊,一针见血。•1325/1/293、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用病久了才去寻找治病的干艾叶比喻当今之国君平时不践履仁、不实行仁政,却想着成就王业,那么终身都会有丧失天下的隐忧,最后被杀或逃亡。形象地指出了不实行仁的悲惨结局,振聋发聩。•1425/1/29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运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层层推进,指出了得到天下的根本途径,气势磅礴,语调铿锵,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善于排比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小结:(一)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⑵变置诸侯,变置社稷⑶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二)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三)⑴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⑵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提出观点:民贵君轻正反论证观点得民心之法君仁民归君暴民反语言特色:比喻、排比讨论探究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提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不违农时……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黎民不饥不寒……未之有也。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所恶勿施,尔也。乐民之乐者,……未之有也。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内涵一、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无度,无视人民利益。二、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国君必须保障百姓的生活,使百姓安居乐业,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独夫民贼。三、强调统治者必须得民心,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石破天惊的观点。四、强调统治者应以平等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以上升到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界。综合这几则材料说明民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及现实意义例1,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均田制,还农民以一定的土地;采取科举制,选贤举能。从而出现了初唐“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