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专题八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A.废除实物配给制B.允许自由贸易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D.推行国家资本主义解析: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得到农民阶级对工人阶级政权的支持,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2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A.由余粮收集制到固定粮食税B.由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体制解析:图1中的信息体现了余粮收集制的实施状况,图2中的信息反映了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必要性,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图文材料中的信息不符。答案:A3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这主要是因为苏联()A.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B.迫切需要西方的援助C.对粮食需求量的增加D.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解析: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尽快实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4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无产阶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市场、货币等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涉及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也涉及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项。A、C、D三项无法说明中国的改革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新版。答案:B5有人说赫鲁晓夫“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其中,“旧时代的泥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C.农业集体化运动D.农业和工业发展不平衡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说明它没有打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6美国学者赫德里克·史密斯在《俄国人》一书中,讲到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时,说:“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苏联的工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B.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优越性C.经济体制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D.工人阶级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解析: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致使工人生产积极性下降,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答案:C71991年8月19日,苏联部分领导人发动政变并软禁戈尔巴乔夫。当时,这一事件的直接影响是()A.经济体制改革被迫中断B.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C.政治反对势力趁机崛起D.国家政权发生质的变化解析:“八一九”事件大大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致使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8漫画《转动地球》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的对外政策。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表现不包括()A.支配布雷顿森林体系B.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C.主导构建世界贸易体系D.提出和实施马歇尔计划解析: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并不支持欧洲的联合,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外政策。答案:B9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抱怨美国拥有“过分的特权”,即:只有它一家可以印制美元,用来进行对外战争,收购法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这主要是由于()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C.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D.美苏冷战的爆发和加剧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获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致使美国可以利用美元“进行对外战争”,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没有关系。答案:B10《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