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夏县实验初级中学赵建华导入新课•诗歌是李白的浪漫奔放,是白居易的清新明丽。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乐曲是弦乐的悠扬婉转,是管乐的轻盈圆润,也是无国界的雅俗共赏。诗歌与乐曲可以完美地融合到一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竹里馆》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作者简介: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崇信佛教。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王维(701-761),字摩诘,背景链接•《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辋川山水诗的集成,《竹里馆》是其中的第十七首。•《辋川集》序: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辋川别业是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在辋川山谷(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10余公里处)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营建的园林,这是一片拥有林泉之胜、因地而建的天然园林。辋川别业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因植物和山川泉石所形成的景物题名,使山貌水态林姿的美更加集中地突出地表现出来,仅在可歇处、可观处、可借景处,相地面筑宇屋亭馆,创作成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深林:指“幽篁”。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诗句赏析••“独坐幽篁里”•一个人,一片幽深的竹林,还有一颗向往宁静的佛子心。•古代文人们,大都喜欢竹子,认为竹子是节气的象征,仿佛和竹子同时出现,骨气就有了,文气也有了。•宋代的苏轼曾有诗为证:•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所以,文人们抒情时最好坐在竹林里,这样才符合身份。•所以,王维的隐居之所便建在了竹林里,一切都理所当然。“弹琴复长啸”•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有裹挟着花草香的清风,还有风吹竹叶的“沙沙”声。•如此清爽脱俗的环境,如果没了琴声,便少了几分儒家的雅致。好吧,那就焚香摆琴,抚弦长啸以乐。•关于“长啸”一词,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曾大量出现,但到底是怎样一种“啸”法,现在已经失传,无人能解。我们姑且把它想成一种类似于蒙古长调的大声呼喝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种声音是古代文人们抒发情感的一种常用方式。“深林人不知”•在野外玩音乐,除了环境幽静以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扰民。•王维的琴声是不是美妙,长啸合不合韵律,无人知道,反正是弹了,反正是啸了,反正是没人听到。•可没人欣赏的才华,也确实寂寞!“明月来相照”•月亮,是在古代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意象。•人类对黑暗有种与生俱来地恐惧,在没有电灯照明的古代,能够大面积驱散黑暗的,大概就只有月亮了!所以,人类对于月亮有种潜意识的喜欢,那种来自天上的朦胧和暧昧,确实能制造出很多想像和浪漫。内容解析•这首诗描绘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和幽居之乐。全诗遣词用句都平淡无奇,表面上看似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具。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月夜里,我独自静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有时弹弹琴,有时高声喊几声。竹林里僻静幽深,没有人知晓,唯有明月好像了解我的心思,独来相照。写法解析•这首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