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凯里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中“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这段话主张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C.农商并重D.寓兵于农3.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4.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经济结构中,“织”指的是A.农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5.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A、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B、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C、《诗经·卫风·氓》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D、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商周时期的蚕桑生产和纺织手工业已相当发达。”6.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这样评价道:“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项政制是指A、分封制B、“贱商令”C、闭关锁国D、“海禁”政策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A、均田制破坏B、土地兼并C、赋税沉重D、重农抑商8.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这反映当时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B、对外贸易发达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D、商业城市兴起9.“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是A、水排B、耦犁C、翻车D、筒车10.“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11.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B.腐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12.某历史网站上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决定因素,下面是其中的四个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A.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B.大批航海冒险家的涌现C.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天文、地理学的进步13.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当时美洲印第安人后裔也用一种另类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以下几条标语,你认为哪一条最能表现他们的感情A.“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B.“感谢哥伦布将光明带给我们”C.“新大陆的伟大发现者”D.“哥伦布给我们带来贫困”14.17世纪初,拥有众多商船,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