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解析:选B。三国鼎立是指魏、蜀、吴三国各自建立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故选B项。2.《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A.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C.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D.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解析:选C。魏晋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再加上货币更换频繁,从而造成物物交换成为交易的主要手段。故选C项。3.《晋书·食货志》记载:“(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汉人遭遇亘古未有的劫难,中原成为胡人牧马之所……”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的原因有()①中原地区社会动乱②中原地区出现饥荒和瘟疫③少数民族内迁④汉族统治阶级内乱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选A。由材料“(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中原成为胡人牧马之所”可知,中原地区出现饥荒和瘟疫、社会动乱、少数民族内迁,导致中原人南迁。由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出现了“八王之乱”,汉族统治阶级内乱,这也是中原人南迁的原因。故①②③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4.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江南开发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民族融合,故选D项。5.下列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中,对我国经济格局影响最大的一项是()A.各民族经济的交流加强B.商品经济不够发达C.江南地区迅速发展D.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解析:选C。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使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6.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曾经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后果的最重要原因是()A.东晋力量强大,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江南发展迅速,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解析:选B。前秦民族隔阂严重,民族矛盾尖锐,统治基础薄弱,导致其在淝水战败后迅速败亡,B项正确。7.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拓跋澄强调洛阳“均天下所据”,迁都洛阳可以“制御华夏”,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原因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故选D项。8.下表是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拓跋拔拔丘穆陵汉姓元长孙穆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解析:选A。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