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规范练23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文化部推出新版官方英文网站——中国文化网。该网站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国际流行元素,突出网站的实用性、时尚性和交互性,注重与微信、微博、脸书等新媒体的互联互通。该网站()①融入时代元素,增强了中国形象的现代感②融入传统元素,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理解④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促使中外文化趋于同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导学号〚45490032〛2.春晚已经成为家家户户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项目: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边看春晚边吃团圆饭,等候午夜12点钟声的响起,伴随着震耳的鞭炮声迎来崭新的一年。随着时代的变迁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除了春晚之外,互联网红包成为人们新的庆祝春节方式,它让年味变得更浓,让亲人朋友间温润的情感在红包的收发之间得以传达。我们的“年味”()①集中展示了民族文化,集中表达了民族情感②反映民族文化的共性,体现出民族文化差异③展示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反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④呈现文化相互激荡之势,奏响大众文化的主旋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是不可译的。”爱好古典诗歌的中国人包括不少专家学者常常带着七分自豪、三分遗憾地感叹。但如果古典诗歌不创新形式走出去,就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改变文化传播的途径B.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C.加强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D.要推动古典诗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4.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倡议沿线各国建立教育共同体,“通过教育合作交流,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沿线各国人民生活福祉,是我们共同的愿望。通过教育合作交流,扩大人文往来,筑牢地区和平基础,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这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启示是()①理解个性,呈现多元共生的局面②求同存异,避免不同文化的分歧③相互借鉴,辩证分析不同文化的优劣④平等交流,维护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5.2017年12月3日,以“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浙江乌镇举办。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就是要搭建两个平台:一是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搭建国际平台,二是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中国平台。这两个平台的搭建()A.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手段,能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B.促进了各民族文化融合,重塑了互联网文化秩序C.延展了文化传播的空间,能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D.增强了民族文化的特点,保障了各民族文化权益6.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时代。这说明()A.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B.现代科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现代传媒推动了文化传播和共享D.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7.2017年11月24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世界记忆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旗舰项目,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进行抢救,并加强保护和利用,提高全世界对文献遗产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表明()A.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B.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全面继承传统文化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8.“天涯共此时,同寄一缕哀。”清明节作为一个承续了上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时间的累积给了它厚度,历史的行进赋予它内涵。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对催生新的社会风尚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①传统习俗对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②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需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③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④社会心理因其稳定性一经形成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