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兴隆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的A.周天子的亲属B.功臣C.先代的贵族D.归附的部落首领2.《论语•季氏》载:“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材料最相关的应当是A.宗法制B.分封制C.井田制D.世袭制3、《禹鼎》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A.分封制趋向衰落,但尚能维护王权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C.商业繁荣,小农经济发展D.郡县制逐步确立4.“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是()A.分封制B.皇帝制C.察举制D.郡县制5、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将入朝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格杀。父亲李渊正在皇宫内湖上泛舟,李世民的军队冲到面前,声称护驾。李渊无奈,立即传位给李世民,自己退居太上皇。史称“玄武门之变”。这场残酷的夺嫡斗争违背了()A.宗法观念B.华夷观念C.重农观念D.民本观念6、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和“家”对统治者而言是紧密相连的。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A.分封制B.嫡长子继承制C.郡县制D.察举制7、“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8、每到春节,天寒地冻,交通拥挤,但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下列各项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9.西周正式确立的宗法制在秦朝以后仍有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A.嫡长子继承制长期存在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宗族权力与政治权力密切结合10、自统一后,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太尉一职,曾“虚设其位”。对秦朝这一现象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削弱中央军事力量B.增强地方军事权力C.皇帝亲自控制军权D.丞相、太尉职位合一11、某知名学者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____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段引文空格处应该填()A.夏禹B.商汤C.周武D.秦皇12.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了()A.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B.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C.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3.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A.维护国家统一B.发展社会经济C.防御侵略D.加强民族团结14..《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这说明秦朝采取的制度是()A.皇帝制度B.郡县制C.宗法制D.世袭制15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16.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论者认为()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D.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17.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列对图6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D.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18.隋朝时尚书省下辖吏、礼、兵、刑、民、工等六部,到唐太宗李世民时尚书省下辖吏、礼、兵、刑、户、工等六部。唐朝六部名称变化反映了()A.丞相权力的削弱B.避讳制度的沿袭C.中央集权的加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