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课时作业[学业达标]1.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政局动荡。魏、蜀、吴三国政权不断消灭割据势力,魏国统一了北方,吴国和蜀国统治着南方。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为后来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2.据史书记载:“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文中的“帝”是指()A.司马昭B.司马炎C.刘渊D.符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吴平之后,帝诏天下罢军役,示海内大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故选B项。3.下图是西晋末年形势图,这幅图的名称应是()A.西晋短命而亡B.十六国的建立C.少数民族内迁D.匈奴取代西晋答案C解析根据形势图并不能得出西晋短命而亡,故A项错误;图中内容呈现了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流民南迁,并不能体现十六国的建立以及匈奴取代西晋,故B、D两项错误;由图中少数民族分布可知,少数民族迁至内地,故C项正确。4.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王朝,导致西晋短命而亡的原因有()①统治集团的腐朽②“八王之乱”消耗了西晋国力③晋惠帝昏庸④民族压迫政策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西晋建立之后统治集团迅速腐化,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且昏庸,源于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耗尽西晋的国力,再加上对内迁的少数民族实行压迫政策导致他们的反抗,最终西晋短命而亡。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项。5.某位同学为更好地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特绘制了下面的年代尺,图中①~⑤分别应该填写的是()A.魏、蜀、吴、西晋、东晋B.魏、蜀、吴、东晋、西晋C.吴、蜀、魏、西晋、东晋D.蜀、魏、吴、东晋、西晋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建立吴国;266年,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国家统一;317年东晋建立。所以,①~⑤分别应该填写的是魏、蜀、吴、西晋、东晋,故选A项。6.下列各项中,关于两晋、南朝政权情况表述不正确的是()①东晋和西晋的统治区域相同②结束东晋统治的是前秦③南朝从420年开始④南朝包括前秦A.①②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的王朝;西晋灭亡后,镇守长江下游的西晋皇族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其统治局限于江南;420年,东晋灭亡,宋开始,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前秦属于北方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所以①②④表述不正确,故选A项。7.如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笔记内容,概括他的学习主题()A.江南经济的开发B.繁荣开放的社会C.经济重心的南移D.民族关系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南朝”“番禺(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可知,A项正确。“开放”“民族关系”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D两项;材料并未对南北方经济进行比较,得不出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8.下列一组有关北魏的重大事件,按照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北魏建立②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③统一北方④迁都洛阳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③④②D.②④③①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是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是439年;迁都洛阳是494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是在迁都洛阳之后。由此分析①③④②符合题意,故选C项。9.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C.改穿汉服D.学说汉语答案D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