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入门辩证取穴针灸取穴从六个方面考虑:•第一,八总穴;•第二,八会穴;•第三,局部取穴;•第四,背部督脉寻找阿是穴;•第五,病位交叉对应取穴。•第六,奇穴或经验用穴。一、八总穴•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腰背委中,•胸胁阳陵,•少腹(三)阴交,•颅脑太冲’•八总穴歌要•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疼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头面合谷,颈项列缺,胸脘内关,脘腹(足)三里,腰背委中,胸胁阳陵,少腹(三)阴交,颅脑太冲’•眼睛红肿。眼睛所在的部位和头面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太冲与合谷穴位上扎针;•胸闷心烦失眠,胸闷心烦所在的部位和胸部有关,与颅脑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太冲穴位上扎针;•呕吐胃痛,呕吐胃痛所在的部位和胃脘有关,于是就在内关与足三里穴位上扎针;•颈项强痛,颈项强痛所在的部位和颈项与肩背有关,于是就在列缺与委中穴位上扎针等。•八总穴是几千年的经验结晶,是取得临床速效高效的必备穴位。学会了它,就能对疾病建立起基本的诊治观念。同时这种观念还是整体的、全局的,适用于所有疾病的诊治。有了它,医者的心中就有了理念的依靠。当然,经络的分布也很重要,但你可以在以后临床的应用中慢慢地学习。学了经络学说以后,这八个穴位的作用就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二、八会穴•针灸取穴的第二个方面,就是学会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一、腑会中脘;•二、脏会章门;•三、筋会阳陵泉;•四、髓会绝骨;•五、骨会大杼;•六、血会膈俞;•七、脉会太渊;•八、气会膻中;腑会中脘;一、腑会中脘:中医学认为,胃属土,为六腑之大源,“六腑之大源”,说明胃在六腑中居首要地位。中脘又为胃之募穴,当胃之部。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完谷不化,黄疸等各种腑病,尤为治疗胃与大小肠病症的主穴。就是说所有消化道的疾病首先要考虑使用中脘穴。脏会章门•二、脏会章门:章门为脾之募,为脾之精气结聚之处。由于“五脏禀于脾”,脾为后天之本,为精、气、血、津液化生之源,故睥在五脏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谓是“盛则可盛”。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完谷不化胁痛、痞块、溺多白浊等各种脏病,尤以主治肝、脾疾患为重点。是指由于脾气虚引起精、气、血、津液化生不足,针灸要考虑取章门穴。”•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是:神疲乏力、语声低微、气短自汗、舌淡脉弱,四个方面的症状。如果再加上面黄、肌瘦、纳呆、便溏等症状就是脾气虚的诊断依据。”筋会阳陵泉•三、筋会阳陵泉:膝为众筋会聚之所。《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故又有“肝合筋”,肝为脏属阴,肝与胆相表里,胆为腑属阳,胆为阳木,主春天少阳生发之气,俗称“一年之计在于春”,阳陵泉,又为足少阳合穴,主治下肢痿痹、麻木、膝伸不得屈,胁肋痛,口苦,主要有疏筋络,利关节,清肝胆之功。筋会阳陵泉,特别是有关神经与关节的痉挛性疾病,针刺阳陵泉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筋会阳陵泉•举例:患带状疱疹,发病已经半个月了,皮肤表面的水疱已经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但是皮肤十分敏感,不能抚摸,左胸更甚。全身时发痉挛性抽痛,特别是在夜间十二点至凌晨三点,痉挛性抽痛加剧。针第一个穴位就是阳陵泉,入针不久,病人说自己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随后我就再针刺两侧的内关与公孙,留针十分钟。疼痛减轻。夜里睡得好,早晨的食欲也比平时好。按上法连续针刺了五天,病人基本恢复。”髓会绝骨•四、髓会绝骨:肾主藏精,而精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聚而成,所以,又称脑为“髓海”。这就上有髓海,下有髓会绝骨主治中风,手足不遂,膝痛,胸胁胀等病症。因脑为髓之海,故髓会绝骨为治疗脑病的主穴,有补肾健脑之功,多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还可防止复中。骨会大杼•五、骨会大杼:大杼穴是膀胱经穴位,大杼穴与骨的关系,首先体现在所处的部位上。因脊椎骨两侧有横突隆出,形似织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