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4课时)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含第六、七课内容)一、判断题(请对每小题的观点进行判断,正确的写T,错误的写F。)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答案F2.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解析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答案F3.自强不息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解析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答案F4.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解析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答案F5.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解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答案F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6.史学家侯外庐曾指出:与西方文明不同的是,我国西周时期就有了敬天、孝祖和保民的政治伦理范畴,在此基础上,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的礼乐文化体系。这体现了()①西周文化对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②中华文化具有特色鲜明的辉煌历程③春秋时期古代中华文化已走向辉煌④自西周时期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解析在西周政治伦理文化基础上,春秋时期形成儒家礼乐文化体系,这体现了①。我国早于西方形成政治伦理范畴,这体现了②。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走向辉煌,③不选。自有了汉字以来,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④表述错误。答案A7.遍布古代先民生活的漆器是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与丝绸、瓷器并列为中华国粹。漆艺,更与历史文化融会,留下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的古老记忆。中华漆器与漆艺是()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②传承中华文明的唯一文化途径③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最生动体现④中华文化独领风骚的重要见证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遍布古代先民生活”体现了①。“与丝绸、瓷器并列为中华国粹……的古老记忆”体现了④。漆器与漆艺只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或表现形式而不是传播文化的途径,②表述错误。③说法过于绝对。答案A8.美国学者坦普尔的著作《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列举了我国古代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100项发明与发现,其中技术部分占了很大比例,特别是我国以农业生产与天文观测方面的技术成就最为突出。这印证了()①中华民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整体性的特点③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的特点④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非其他民族可比()A.②④B.③④C.①③D.①②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斐然,这直接体现了①。同时我国古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与天文观测方面的技术成就最为突出,这突出了我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特点,③正确。②与题干无直接关系,④说法错误。答案C9.杭州钟灵毓秀,远古即孕育了灿烂的“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宋室南迁,在此建都,不少中原地区缙绅仕宦移民杭州,使中原文化在此积淀,与杭州原有文化相交融,逐步打造出具有浓重北方韵味的特色江南文化。这表明()A.杭州文化只能由杭州水土孕育B.杭州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C.人口迁徙与文化传播同步推进D.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解析杭州文化能够接受中原文化在此积淀并与之相融,体现了杭州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即具有包容性,B可选;A错在“只能”;C错在“同步”;D与题意无关。故答案选B。答案B10.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是古代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这表明()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③包容性是世界文化的共同特征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敦煌石窟是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同时也说明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②④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①错误;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特点,而不是世界文化的特点,③错误。故答案选C。答案C11.漫画《如此爱国》告诉我们()A.爱国主义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B.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