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部分示范高中(八校)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扫描版)2015春期河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二年级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必然与曲调格式不相合”有误,原文是“但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不相合的”,“必然有不相合的”意味着有不相合的,也有相合的,并非一定不相合。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主要内容的能力。此项表述遗漏了必不可少的信息,应是“在苏轼、辛弃疾那种‘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很少触及严肃、沉重、宏大的主题”。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所表现的离情,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有误。根据文意可知,倒数第三段结尾的“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是指诗难以像词那样“能够将情感呈现得更为细微”,而不是说诗不能表现“离情”。二、古代诗文阅读4.D(赡:充足)5.C6.B(他没有为儒臣开脱,也没说金因不重用儒臣灭亡。)7.(1)而地方官吏又横征暴敛,搜刮一空,那么就少有不受冻挨饿的百姓。(2)战乱后贫弱小民大多依附于豪强的庇护,有的靠做工换取衣食,时日长久,他们就被掩藏沦为家奴,德辉把他们都释放,恢复平民的身份。8.“共”字更好。“共星河”的“共”字,反衬出除“星河”以外,其他别无可“共”,从而使人由今夕的独处而想到已往的欢聚。一个“共”字,烘托出诗人极其寂寞的感受,透露出诗人深切的忆昔之情。而“在”字则无此意,表达效果较平淡,不及“共”字。9.该诗抒发了诗人思念诸弟、勤政爱民的思想情感。①融情于景:首联两句借秋夕、银河之景,流露出思弟之苦;颔联中以“空斋”对“高梧”,更托出诗人思念诸弟的殷切心情。②直抒胸臆:颈联和尾联直接抒情——朝廷刚刚对“我”委以重任,“我”怕从政不力,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尽职;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更不应该为一己之念而从政事中分心;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否则会使颜鬓苍老,岁月蹉跎10.(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1)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凯兰达改变说法主要是为了维护拉姆齐太太的尊严和颜面;D项,“表明对人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的理解有偏差;E项,“突出了他们性格的乖张”错误。(2)文中的“我”是一个仅凭直觉就对人作出判断、评价的人。在未见到“万事通先生”时,就讨厌其名字,见到之后,又根据其言行方面的一些表面现象,轻蔑地称其为“万事通先生”。然而,“我”也并不是固执的人,当“我”看到了凯兰达的高尚品行后,则“不是那么不喜欢”凯兰达了。作用:一方面通过“我”的叙述,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并能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另一方面,将“我”的所思所感与实际情形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与主题。(3)①“拉姆齐夫人的脸红了,她把那项链轻轻塞进她的衣服”“拉姆齐夫人犹豫着,她的两手紧握在一起,好像在考虑着什么”“拉姆齐夫人的脸是那样的白,她好像马上就会晕过去。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等描写为文末暗示珍珠项链是真的埋下了伏笔。②“我相信拉姆齐对此知道的不会很多”为下文拉姆齐先生认不出妻子的珍珠项链是真的埋下伏笔。③凯兰达是“万事通先生”以及他对珍珠很内行,为下文他认出拉姆齐太太的珍珠项链是真的埋下伏笔。(4)示例一:情节发展方面,使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随着情节的发展,“我”对“万事通先生”的厌恶之情也逐步增强,但就在此时,小说宕开一笔,故事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万事通先生”为了别人的颜面而牺牲了自己的尊严,这样的安排使故事充满戏剧性和张力,引人入胜,给读者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示例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具有特色。“万事通先生”在“我”眼中是一个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人,但情节的逆转颠覆了其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使得该人物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为了别人的颜面而牺牲自己尊严的“万事通先生”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12.实用类文本(1)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