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梁家河》读后感党员《梁家河》读后感1研读了《梁家河》后,我对总书记的团结观有个深刻的认识。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你生活在人群中,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十几年前,总书记在《之江新语》栏目上,将团结生动地喻为“指头”与“拳头”的关系。一个“指头”劲再大,其他“指头”如果不“握拳”用力,也难以体现出“拳头”的合力.在习主席心里,梁家河是挥之不去的乡情,是他精神升华的起点,是他为民做事的信念以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密密交织起来的绵绵深情。从总书记身上能看到他青年时代在艰苦岁月中磨练出来的品格意志,对人民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这也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现今的青年人更应像习总书记那样,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因此,作为高校的一名团学干部,只有深入同学之中、团结群众、服务同学,那么所做的工作,才能获得支持与信赖。党员《梁家河》读后感2在学习了《梁家河》之“团结观”这篇文章之后,我感触颇深。文章的文字朴实无华,故事也是真实感人,在字里行间我也仿佛看见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团结观”主要讲述了习主席在梁家河当知青时的一些故事,起初他在梁家河的工作开展并不是很顺利,是在他的姨夫点醒下,才真正明白自己在做群众工作时,一直都忽略了团结问题。后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和梁家河的村民融为一体,切实感受到他们生活的疾苦,也和当地人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人们常说―以小见大。只有扎根群众、服务好群众,社会才能稳步发展起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学习习近平主席这种苦干实干、团结群众的宝贵品质,身体力行的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不仅要有担当意识,还要有奋斗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凝聚力强大且直击人心。习近平总书记的“团结观”让我感触颇深,“团结”二字是精髓,是法宝。在团学工作中,如何更好增强团学干部凝聚力的课题也是一直以来我们孜孜不倦探索的目标。上下同欲者胜,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要向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团结的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党员《梁家河》读后感3近期有幸拜读了《梁家河》,这本书以“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章节、34篇文章分别讲述了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青年时期的习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生活经历,再现了一代领袖在沧桑岁月中艰辛磨炼的成长历程。从中让自己体会到党的核心是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情深似海心贴着心的鱼水之情,让自己看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兑现誓言、克己奉公、履行职责、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感受到了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加巧干的作风、浓浓的使命担当和亲民爱民的博大情怀。读过《梁家河》,我深切地体味到蕴含其中的修身立命、理想信念、为民服务、治国兴邦和忠党爱党、亲民爱民的大学问。作为一名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梁家河》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在扶贫工作中实践中不断学习并从中受益。要把学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与梁家河的实际做法有机的相结合,学习理解新时期党中央以服务人民为核心的强国理想,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做到“四个服从”,坚决捍卫习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核心,捍卫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践行党的宗旨,甘心扎根脱贫攻坚一线为民奉献。要学习先进典型,不断强化自身修养,全面增强为民服务本领,勇于担当职责使命,带着责任、带着感恩真扶贫、扶真贫。把从《梁家河》中学习的以民为主的初心力量运用到驻村扶贫工作。梁家河插队期间,青年的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作为扶贫干部,我们要从《梁家河》中汲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丰厚营养,深入领会总书记立足群众、造福群众的工作方法,从思想深处树立起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