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作者:张宏亮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年第04期创新整合点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机融合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缺陷。手持技术是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新领域,数字化实验给初中实验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例如,《燃烧和灭火》这节课,通过氧气传感器让学生真正看到蜡烛燃烧消耗氧气,使教学更加形象化、直观化。传统实验和数字实验相融合,利用传感器进行定量分析,解决了传统实验很难解决的难题,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有了深入的了解。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需要在通风橱或抽风设备下进行,可以改为实验视频,通过播放微课实验视频,把有污染的实验通过实验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平板电脑的录屏技术,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时呈现学生实验照片,突破了以往学生分组实验的小组展示交流局限性。另外,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使实验更加直观便捷。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中的课题一。本课是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进行探究,需分两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探究燃烧的条件,第二部分寻找灭火的方法和灭火的原理。一方面,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燃烧的问题,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了一些燃烧现象,也听到过火灾的一些相关情况。在学习氧气时,观察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的燃烧,学生在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很多生活经验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燃烧是有条件的,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规范的概念和方法,不能从化学角度真正认识燃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清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及二者之间有何联系。学生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心,对探究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情绪和心理都处于兴奋和好奇状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评价反思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灭火的原理探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唯物主义观点。教学环境与准备1.教师准备知识准备:准备燃烧和灭火相关素材。能力准备:平时重视授课基本功的培养,加强临场应变能力,掌握教育机智的能力。情感准备: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初三学生的学情,激发起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学习兴趣。2.学生准备知识准备:要充分掌握之前的学习内容,使师生之间做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能力准备:平时要刻意培养自己观察、分析、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进行综合、反思的能力。3.环境与资源准备信息技术资源:手持技术、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网页、视频、图片等。有关实验仪器和药品:蜡烛、打火机、剪刀、烧杯、扇子、湿抹布、水、沙子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视频导入教师播放视频“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火炬”。师:刚才我们一起重温了伦敦奥运会的开幕现场,当代表着奥运精神的圣火冉冉升起时,我们心中无比激动,激动之余,你是否想过,什么是燃烧?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呢?欢迎走进我们今天的《探索求真》节目,本期节目的主题是燃烧和灭火。(学生观看视频)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节课课题2.合作探究,引导发现(1)探究燃烧的条件师:其实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你能列举在生活中接触过的燃烧吗?(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燃烧)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燃烧有什么共同特征,并利用数字化实验——手持技术向学生展示通常情况下的燃烧确实消耗空气中的氧气(如图1、图2),并对燃烧的定义进行总结与分析。设计意图:通过数字化实验见证燃烧消耗氧气,数据显示形象直观。师:怎么样才能燃烧呢?我们首先完成第一个任务——探究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所有物质都能燃烧吗?学生思考并在白板上操作选择可以燃烧的物质,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燃烧的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