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远古夏商•音乐起源:精神起源说、情感起源说、模仿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两周•礼乐制度一佾8人•天子:4面乐队,8佾舞队•诸侯:3面乐队,6佾舞队•卿大夫:2面乐队,4佾舞队•士:1面乐队,2佾舞队•礼乐机构•春宫•官职:大司乐、乐师、大师•职能: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其他音乐事务。•秦汉•音乐机构:乐府•时期:产生于秦,兴盛于汉,罢于汉哀帝•职能:大规模大范围的采集民间歌谣,对其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和填词,并研究理论演唱、演奏。•人物作品:汉武帝时期协律都尉李延年根据西域音乐《摩诃兜勒》创作的《新声二十八解》,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军乐作品。他的作品还有《佳人歌》。•隋唐五代•太常寺由政府管辖,是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大乐署:兼管雅乐和燕乐,队音乐艺人的训练考核。•鼓吹署: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宫廷•教坊:训练培养乐工。•梨园:专习法曲,专搞器乐。•宋元市民音乐蓬勃发展•音乐场所勾栏在瓦舍中•瓦舍:又名瓦市、瓦肆、瓦子,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地。•勾栏:又称“乐棚”,民间艺人演出的固定场所。•新兴职业:路岐人(流动民间艺人)•形态•远古夏商周•古歌•出自《吴越春秋》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原始狩猎生活•出自《吕氏春秋•音初篇》的《候人兮猗》最早的情歌•古乐舞•远古:《八阕》,又名《葛天氏之乐》原始农牧生活•黄帝:《云门》以云为图腾,崇拜天神•尧:《咸池》以水鱼为图腾,崇天,祈求五谷丰收•舜:《箫韶》•地位: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以排箫为主奏乐器,共有九个段落,故又名《九韶》•评价:孔子“三月不知肉味”,提出中国最早的音乐审美原则:“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夏:《大夏》歌颂大禹治水•商:《大濩》歌颂商汤伐夏桀•周:《大舞》孔子评价:“尽美矣,未尽善也。”•秦汉•鼓吹乐•概况:是一种以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黄门鼓吹:天子专用•骑吹:车马驾行•横吹:军中马上演奏•短箫饶歌:军队凯旋奏唱•百戏•含义:上承周代散乐,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包括角抵戏,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相和歌下为发展脉络•是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被认为是情商乐的先声。•徒歌:“无伴奏,只有人声演唱”•但歌:“一人唱,三人和”•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相和大曲下为相和大曲的结构•含义: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为多段体的相和大曲,是有歌,有舞,有但曲(器乐曲)的歌舞大曲形式。•“艳”:一般在曲前,起到引子的作用。•“曲”和“解”:主体部分;“曲”即歌曲;“解”是每段歌曲之后器乐伴奏的舞蹈部分•“趋”和“乱”:常用于一曲末尾,“乱”为高潮部分。后来,“趋”(结尾+高潮)逐渐取代了“乱”。•魏晋南北朝•歌舞戏•定义:是百戏的代表形式,于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装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代表作品:《大面》《钵头》《踏谣娘》•清商乐•定义: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结构上可以划分为“平调,清调,瑟调”三部分,并称“清商三调”或“相和三调”。•隋唐五代•宫廷燕乐•定义:又称“宴乐”,即宴饮之乐,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规模设置•隋设七部乐,九部乐。•唐设九部乐,十部乐及坐部伎,立部伎。立部伎规模达64~180人;"坐部伎”只有3~12人。立部伎地位远不如坐部伎。•歌舞大曲•含义:歌舞大曲又称唐大曲,燕乐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结构•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中序:入拍唱歌,抒情慢拍,有器乐伴奏。•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最终在热烈气氛中结束全曲。•作品:《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由唐玄宗李隆基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意义:将歌舞音乐推向顶峰。•法曲•含义:法曲也称清雅大曲,在魏晋南北朝称法乐,因其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