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基础达标训练湘教版必修3一、单项选择题沙漠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1998年,全球有100个国家,9亿多人口受其影响,预计这一数字到2025年将会翻番。地球陆地面积的约24%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沙漠化现象,每年约有4150万公顷的农“业土地部分或全部丧失生产能力。荒漠化位居世界三大生态环境问题之首,被称为人类文明的冷面”杀手,且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尽相同。据此回答1~2题。1.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2.下列地区与所对应的荒漠化问题,正确的是()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D——.黄淮海地区石漠化解析:解答本组题的关键是全面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在不同地区的具体表现。第1题,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稀疏,风蚀强烈,风沙危害普遍,生态环境更脆弱;土地荒漠化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且后者尤为重要;三江平原过度开垦造成的主要危害是湿地破坏。第2题,可逐项分析如下:A项“”典型红壤分布区,植被破坏后形成寸草不生的类似荒漠的红色沙漠景观B项喀斯特地区是石质山地,植被破坏后,岩石裸露,石漠化突出C项西北干旱区降水少,植被稀疏,风蚀强烈,风沙危害严重,沙漠化普遍D项黄淮海地区若灌溉不当,因地下水位上升,蒸发强烈易出现次生盐渍化答案:1.D2.C下图为我国七省区某种植被面积比例图,读图回答3~4题。3.该植被可能是()A.沼泽B.落叶阔叶林C.荒漠D.草原4.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酸雨B.水土流失C.土地沙漠化D.沙尘暴解析:图中显示该植被主要分布省区在西北(内蒙,古、新疆)和青藏(西藏、青海),由此可知该植被为草原,植被破坏后容易造成土地沙漠化。答案:3.D4.C“”读图塔里木盆地区域图,回答5~6题。5.楼兰古城在两千多年前曾是塞外水乡、林草繁茂的绿色王国和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现在已经消失。楼兰古城消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位于丝绸之路,战争频繁B.位于大陆内部,降水稀少C.灌溉用水过多,植被破坏D.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6.图中N为塔里木盆地的一内陆湖,M为湖边的一小绿洲,N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与M绿洲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分别是()A.地下水夏季B.冰雪融水春季C.冰雪融水夏季D.地下水秋季解析:本题主要以楼兰古城为切入点考查荒漠化的危害。5题,由图可知,两千多年前,楼兰地区农业发达,环境优美,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过度灌溉,植被破坏严重,土壤沙化,水资源枯竭。6题,由图可知,N为内陆湖泊,且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主要的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水盐运动受到降水和蒸发的影响,西北地区全年降水少,夏季蒸发旺盛,容易造成盐碱化。答案:5.C6.C年3月10日,一场沙尘暴席卷了华北地区,下图为沙尘暴发生时的天气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沙尘暴席卷时的华北地区()A.副热带高压强盛B.单一暖锋盛行C.锋面气旋控制D.准静止锋徘徊8.为减少沙尘暴发生,应在沙尘源地采取的措施是()A.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B.倡导游牧、轮荒制度C.禁止任何经济活动D.调整农牧业结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和荒漠化的防治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第7题,从图中气流运动方向(逆时针流动)和沙尘严重区域冷、暖气流相遇形成冷锋系统,可以断定沙尘暴席卷时的华北地区为锋面气旋控制。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尘源地位于西北地区和蒙古国境内的干旱、半干旱荒漠化严重的地区,为减少沙尘暴发生,沙尘源地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调整农牧业结构。答案:7.C8.D二、综合题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下面两个表格表示从1973年到1983年和从年到年塔里木河干流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表格具体的读法如下:如表1中的数字39.38,表示从1973年到1983年期间有39.38×104hm2的林地转化为草地。表格最下面一行的合计表示1973年的统计结果,例如13.56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