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湘教版必修3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我国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情况图,回答1~2题。1.由于政策原因,我国耕地逐年减少,由于生态退耕使耕地减少比重最大的一年出现在()A.1998年B.年C.年D.年2.由于耕地数量的减少,为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农业应重点做好()A.确保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B.控制农村人口数量C.植树造林保护生态D.科学种粮,提高单产量解析:根据图中生态退耕和结构调整减少耕地的数量,可知年我国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面积最大,其所占的比重也最大。由于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除切实保护好耕地外,还要增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以确保粮食安全。答案:1.D2.D读珠三角与周边地区区域合作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3.关于图中箭头代表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A.实线箭头代表资源和能源B.实线箭头代表技术和资金C.虚线箭头代表资源和技术D.虚线箭头代表资源和资金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实线箭头代表技术和资金,虚线箭头代表资源和劳动力。答案:B4.珠三角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带来的可能影响有()A.公司总部向粤西地区转移B.不利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C.减轻珠三角地区的环境压力D.大量廉价劳动力向珠三角地区转移解析:珠三角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利于粤西地区的产业升级,能改善珠三角地区的环境质量,减轻环境压力,但不会导致总部向粤西地区转移。答案:C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5~6题。土地覆被类型面积/万hm2沙地468.7草地58.8盐碱地32.1耕地16.6沼泽地10.7建设用地1.45.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A.治理盐碱地B.退耕还草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解析:结合图表信息可以看出该地草地显著减少,耕地增加,由于草地被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应该退耕还草。答案:B6.该区域可能位于()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解析:该地沙地、草地面积广阔,最可能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答案:D“”下图为国家十一五规划划定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年的经济统计数据,据此完成第7~8题。~年中国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较7.造成图中四大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差异的因素有()①地理区位②矿产丰富程度③产业结构④对外开放程度⑤科技水平⑥土地面积A.①②③④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③⑤⑥8.年东部生产总值增长率最低,说明()A.中、西部经济加速增长,东、西部差距逐渐消失B.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西移,造成东部发展衰落C.东部受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减产D.东部外向型经济比重高,受国际市场影响大解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是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多方面基础上产生的。东部地区虽然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但面积有限,资源尤其是矿产、能源缺乏。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造成国际市场萎缩,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速度都受到冲击,其中东部外向型经济比重高,因此生产总值增长率最低。答案:7.C8.D湖北省50年代共有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我国西部地区的一批烟波浩淼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泊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有关专家说,湖泊环境的日益恶化,已造成水灾频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据此回答9~10题。9“”.使八百里洞庭退居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①围湖造田②水土流失严重③蒸发和下渗④引水灌溉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长江流域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重,加之围湖造田,使得洞庭湖水面缩小。答案:A10.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恶化,年降水量减少B.冰雪融水水量不足C.引水灌溉,蒸发旺盛,下渗量增大D.围湖造田解析: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主要是不合理的引水灌溉、蒸发旺盛、植被稀少下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