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3-13挑战教皇的权威强化作业岳麓版必修3基础巩固1.“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材料出自()A.《圣经》B.《十日谈》C.《神曲》D.“九十五条论纲”【答案】D【解析】材料的观点是“信仰得救”,这出自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2.马丁·路德说:“穿美好的衣服,追求正当的生活,乃是必须,而不是罪。”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纵欲主义B.人文主义C.民族主义D.理性主义【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正常需求,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3.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答案】B【解析】宗教改革并非废除宗教信仰,也不是不信仰上帝,而是使人们取得宗教信仰的自主权,A、C两项错误,D项太绝对,选B项。4.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材料反映的思想是()A.因行称义B.因信称义C.先定论D.理性主义【答案】B【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材料体现了“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两种观点的对立和不同,从“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等信息看,可知材料反映的思想是B项。5.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答案】C【解析】马丁·路德与教皇的主要分歧在于信仰的自主权,两者都信仰宗教、都信奉《圣经》、都信仰上帝,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不符。6.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称:“基督徒的自由存在于这种信念:我们的虔诚和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这段话反映路德()A.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B.主张打破神学思想的禁锢C.主张摆脱宗教的束缚D.否定《圣经》的权威【答案】A【解析】虔诚和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这反映了路德否定天主教会的权威,故选A项;宗教改革并没有否定宗教和《圣经》,排除B、C、D三项。7.加尔文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一观点反映了加尔文()A.第一次提倡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B.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C.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D.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答案】C【解析】材料的观点是先定论,这一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A、B两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8.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具有人文主义色彩,是因为他强调()A.“因行称义”B.“因信称义”C.《九十五条论纲》D.“先定论”【答案】B【解析】A项是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D项是加尔文的主张;B、C两项相比,B项符合人文主义的含义。9.(·汕头)下图是《柏林日报》刊登的一则征婚广告,这则广告应出现于哪一时期()A.古罗马时期B.15世纪以前C.15世纪D.16世纪以后【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宗教改革内容的理解。根据所学,牧师可以自由通婚是16世纪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改革措施,故此题应该选择D。10.(·深圳)马丁·路德在一次布道中说:上帝的天国并不在于可以接触或看得见的外物,乃在于信仰。他说的“外物”包括()①神职人员②苦修行善③阅读《圣经》④购买“赎罪券”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组合选择题用排除法解答,“苦修行善”属于信仰方面,故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确定D项正确。11.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信仰的奴役制”是指()A.“人皆上帝”B.“人皆僧侣”C.“因行称义”D.“理性至上”【答案】B【解析】信仰得救,指人不通过教会和教皇即可和上帝交流,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