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未来王宪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工作站主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理事会副理事长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召开了三个工作会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对改革做了具体的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客观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殷切期望,是新时期指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下面我分三个部分给各位领导汇报。一、全球新形势从全球发展进程来看,未来20年到30年,我国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发展阶段,由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由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由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由信息大国到信息强国,由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等。从全球五百年的发展史来看,中国由大到强的最大门槛是中等收入国家的陷井。我们怎么跨越这个门槛?在中国由大到强的进程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强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对中国采取遏制为主、合作为辅的政策,这注定我国要实行互联互通、互利共盈的策略,同各方加强合作。如果中国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成功实现了发展和生态的双赢,完成了转型和实现利了复兴,到那时西方所有的制度、文化、文明将不攻自破。西方学者认为,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世界格局将由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东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和拉丁文化组成,这时候全球就会形成由中华文化引领的互联互通、互利共盈的生态文明。世界经济全球化、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和空间体系快速演变,全球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全球范围的体制机制改革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已成为全球改革的共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到现在五年了,美国的经济恢复还是非常疲软,由于国力严重透支,正在变革和调整中蹒跚而行。我国正处在由大到强的战略机遇期,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及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凸显了战略要点。全球科技进步加快,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日益改变着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学习方式,深海探测、空间探测和智能制造等新科技日益进入产业化和规模化。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建设周边国家基础设施银行。陆地上和我们相连的国家和地区有28个,跟我们隔河相望的国家有30多个,跟我们隔洋相望的有117个,全球才226个国家和地区。美国在崛起的时候,周边国家比较少,矛盾比较少,我们在崛起的时候会有不断的矛盾。党中央和国务院高瞻远瞩,因此来改变亚行由日美操纵、世行由美国操纵的不合理体系,促使人民币国际化。我国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包括周边安全与国际安全、经济安全与信息安全、生存安全与发展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维护国家利益、维护领土完整,维护改革成就和拓展利益的任务非常艰巨。从经济走势来看,联合国12月18号发布了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展望,2013年GDP预计年增长2.1%,2014年是3.0%,2015年是3.3%。最近我们国家对GDP的问题导向有了变化,GDP不是不要,但是不能唯GDP而GDP。一个国家发展不能光看GDP,还得看质量,还得看国家发展的健康程度。2014年,有几个大事要事报告,是我们提供的四个判断。第一,2014年全球将呈现出互联互通、互利共盈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由我们国家来引导和带动。第二,不确定因素增加。第三,世界效应。美国债务上限上调的负面效应,日本极右势力的言行,局部军事冲突和自然灾害的突发事件等将给全球的和平发展合作带来负面影响。第四,生态文明是人类共同趋向。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是生态认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自然文明。第五,中国将迎来新的、系统的、整体的、全面的改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将在改革创新中逐步实现,必将对世界产生重大的影响。二、改革创新动力十足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行动纲领,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决定》对未来八年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共分16个部分、60条。《决定》至少有五个思想要点,重大改革至少有2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