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抓好党支部作为组织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作为管党治党的基本任务,作为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推动全党形成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良好态势。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全面回顾、总结我们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党支部建设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启示,进一步加深对党支部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于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始终把党支部建设作为组织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97年后的今天,我们党已经发展壮大成为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世界第一大党。纵观党的历史,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与千千万万个党支部坚强有力的支撑密不可分。可以说,一部党支部建设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党的奋斗史和发展史。建党之初,党的基层组织叫作“组”“小组”。党的二大党章规定,各级组织为“训练党员及党员活动之基本单位,凡党员皆必须加入”。党的四大将党的基层组织由党的“小组”改为党的“支部”。这是党成立以来第一次把支部确定为党的基本组织,这一规定一直沿用至今。党的五大在党章中将支部单独列为一章。1926年,党提出“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口号。1927年,毛泽东提出“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他后来说:“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党的六大提出,“没有支部生活便没有党内生活的基础,也就没有无产阶级党的基础。”党的七大系统总结了党支部战斗堡垒思想,标志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理论上的成熟。党的八大正式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概念和共产党员“八条标准”,规定了包括党支部在内的基层党组织的“八项任务”。“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到“左”的错误影响,党的基层组织基本瘫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支部建设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党支部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这一时期党支部建设主要是清除“文化大革命”错误影响,恢复完善党支部基本规范,调整加强党支部制度建设。党的十二大党章在党的八大党章的基础上,凸显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基层党组织提出的新要求。1986年2月,为适应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变化,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在乡建立乡党委,在村建立党支部,农村党支部组织形式也由原来按照生产大队设置改为按行政村设置。同年9月,党中央对企业党支部的功能定位、职责任务和工作方法等作出全面规范。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开始探索如何在“三资”企业中建立党的组织并开展党的活动。党的十三大第一次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了企事业单位党支部的职能定位。1988年,党中央印发《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规范了支部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成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尝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十八大前,这一时期党支部建设主要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建立和完善党支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探索推进新兴领域党支部建设。1989年,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建设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党支部建设这一重大任务,强调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核心作用。党的十四大党章明确“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党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以党支部为重点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战略思想基本形成。这一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外企”基层党建工作迎来新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党加大在社会组织、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以及街道、社区中建立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力度,规定凡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都应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极大地促进了这些领域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这一基层党组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