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夹缝中求发展---学习新课改后的思考刘琼人人都知道新课改好:它要求着眼于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精英;它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它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等。但在对新课改的实行过程当中,却困难重重。如学考、高考的压力,逼得学校不得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逼得教师们不得不放下见效慢的素质培养,重拾见效较快的应试教育;逼得学生不得不整天埋入书海题海,根本无暇留心生活、关注社会;如学生基础差,抛出一个问题,花费的时间不少,效果却很难令人满意;再如学校的硬件设施、评价机制跟不上等等等等。所以,新课改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成了真正的“乌托邦”。那么,教育如何在“应试”与“素质”的夹缝中求得发展呢?一、既抓“素质”,又不忽视“应试”。素质,我所欲也;分数,亦我所欲也;二者要得而兼,怎么办?《犹太法典》上有这么一段话:“一个要取得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以下素质:能够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要有勇气去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事;要有智慧去区别上述两件事。”既然应试制度客观存在,素质教育又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那么我们就要一手抓素质,一手抓分数,两手都要抓,两手同时抓,两手都要硬。我们既要注重素质教育,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发展他们的个性,鼓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使孩子敢于标新立异;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毅力、自信心、进取心和责任心等,这样可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和谐、全面地发展,他们的潜力将是巨大的。在此同时,也要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按应试的要求进行训练,如按考试题型进行训练,对卷面表达进行训练、对考试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等,这样就有可能做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不误。如可以要求学生课前5分钟演讲,就是素质与应试的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在公众面前说话的勇气、胆量及表达自己的习惯,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二、既注重自主合作,又适当保留传统讲授《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如有位老师上《人间词话》这节课,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讨论、交流,筛选每段的关键词,概括每段大意。再质疑、解疑。当有学生问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诗句不也是“以我观物”,不也有作者的感情吗,为什么是“无我之境”呢?有学生说:“有我之境”作者的感情表达很浓烈,而“无我之境”没那么浓烈。还有学生说:不是“见(jiàn)南山”,是“见(xiàn)南山”,所以不是“以我观物”,而是“物”自己显露、出现。答案虽不十分正确,但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这是难能可贵的。还有,谈到人生三境界时,有学生谈自己是如何玩转数学的,有学生说自己是如何获得班级第一的,甚至还有说自己是如何追求女孩的。可以说这节课既有富有成效的课前交流,又有个性自我的学习方式;既有灵活多变的学法指导,又有热情洋溢的师生对话;既有机智灵活的启发诱导,又有及时多样的鼓励评价。这节新课改示范课的自主、合作、探究非常成功,真正体现了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课堂充满活力。那么,传统的讲授课还要不要?是否一谈新课改就只能是参与式、合作探究式,老师就不能讲授了?记得在一本杂志上看过一位老师讲《烛之武退秦师》,花了六节课讲这篇课文。第一节课上了短短两个自然段,而且是典型地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她可以将短短几句经文发酵得很厚,很醇,学生没有不被她的从容典雅、博学多识、机智幽默、深谙世态人情所折服。她不谈三维目标,但这节课的知识、字词、修辞及历史文化不少;能力、方法、过程虽没有一一列举,但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