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能力目标: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诵读语感;培养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写作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学习本文铺陈渲染、气势酣畅的语言特点,注意在诵读中积累语感。2.讨论秦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其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教法学法1.教法:讲授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2.学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安排第一课时: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分析课文结构。第二课时:讲授课文,领悟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第三课时: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体会本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严密,文辞优美的特点,并进行拓展训练。教学准备朗读课文,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进行翻译,课上组织竞赛;搜集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识记文学常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两千多年前,当秦始皇做着千秋万代掌权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惫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准备好,上课时相互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二、整体感知(一)播放课文朗诵,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腴(yú)轸(zhěn)镞(zú)万乘之势(shèng)恬(tián)比权量力(liàng)藩(fān)孝公既没(mò)笞(chī)召滑(shào)俯首系颈(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牖(yǒu)瓮(wèng)朝同列(cháo)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ó)一夫作难(nàn)(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①段到第③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③段、第④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四)请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用列表的形式划分并展示。明确:三、翻译课文(一)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二)指导要点: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四、小结学习古文要注重积累。从实词、虚词的用法到各种句式,整理归纳,不断积累才能提高翻译水平,增强理解能力。五、作业整理归纳全文文言语法现象,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第二课时研习新课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采用竞赛法回答问题,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又快又准确。(一)“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⑤段议论中。请学生朗读第⑤段,思考以下问题:1.将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