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二中高三地理高考海洋地理考点解读(鲁教版)1、海底的主要地貌类型大陆架: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水深200米以内,坡度平缓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向大洋底过渡的巨大斜坡,坡度较陡,表面崎岖不平,水深大于200米。大陆隆: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巨大扇形地,上部窄,坡度稍陡,下部展宽,坡度较缓,水深1500—5000米。大洋盆地:又称海盆,是指大陆坡以下、海洋底部巨大的圆形或椭圆形凹地,水深多在3000--6000米之间海沟:指发育在大洋盆地边缘、两坡较陡的狭长形深海洼地,是海洋中最深的部分,多与岛弧相伴生,马里亚纳海沟世界最深。大样中脊:又称海岭、中脊、海丘。主要指遍布各大洋的海底山系2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3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1)海底扩张学说观点:炽热的熔岩不断地从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带涌升熔岩冷却后形成新的洋底,新洋底把先期形成的较老的洋底逐渐两侧推,所以距大洋中脊越远,年龄越老,并关于大洋中脊呈对称分布。洋底从形成起到海沟处俯冲消亡,整个过程不超过2亿年,海底扩张的速度每年几厘米(2)板块构造学说观点主要观点: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分成许多单元,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每个板块又被分成许多小板块。②这些板块处于不停运动中,一般来讲,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为地壳活动带,火山,地震多分布在这一地带。③板块交界处可分为生长(张裂)边界和消亡(挤压)边界,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比如三大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第1页1镇江二中高三地理和印度洋板块、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④全球岩石圈分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都分布在板块交界处。(3)板块构造学说应用①范围: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无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亚洲及其北部、东部边缘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东西跨度较大。非洲板块包括整个非洲,还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印度洋板块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跨的大洲多。美洲板块包括南北美洲以及东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被回归线以北太平洋的狭长区域。南北方向长。南极洲板块既包括南极洲以及周围的部分海洋,呈团状分布。北冰洋被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划分了。大西洋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划分了。大洋洲绝大部分被划分到印度洋板块。南北美洲划分到一个板块——美洲板块。比较得出以下结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印度洋板块,名不副实,不是海洋板块而是陆地板块,地跨亚洲、大洋洲的部分陆地,特殊。②用经纬网对六大板块进行空间定位0度经线自北向南大致穿过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第2页2镇江二中高三地理东经60度经线自北向南穿越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东经120度经线自北向南依次穿过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西经120度经线自北向南穿过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东经60度经线穿过的板块最多,最复杂。0度纬线(赤道)横跨的板块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六个。北回归线贯穿的板块多而复杂,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五个,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块长,亚欧板块短,即除南极洲板块外均有。南回归线东西贯穿的板块有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于南极洲板块五个,没有亚欧板块。北纬60度纬线横跨的有亚欧板块、美洲板块。4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