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一、教材分析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是针对“阅读鉴赏”提出的,而阅读教学又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中之重。让中学生不再成为“人云亦云”的学舌者,而是初具自我解读文本思维与能力的个性者,是教授此课的核心。2、本课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①特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主要是以传递学生鉴赏文学的规律为理念,按照名作重读、名文共赏、续写改编三个部分编写。通过鲁迅散文《风筝》中主题“风筝”含义的探究触发学生的多重解读,由形象阅读转入抽象方法的介绍,再从理论步入实践——抽取《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等小说中的人物、场面,按照个人理解,展开想象,生发开去。②学习重点:主动关注文学现象,培养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③学习难点:把握个性化的度。避免偏激的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二、教学目标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2、理解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寓言新解的内涵。3、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四、教学过程(二)名家感言,初识原则鲁迅先生的一段话:“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又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原体验,思索其根本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作品解读因人而异。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读者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情感不同、所处时代不同,都会导致理解不一样。如此则可以水到渠成的由教师为学生投影出第一条原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四)名作重读,合作探究1.确定选题:组织全班学生分成六组,每组选出一名负责的同学,从老师所投影的题目中选择一个论题。12、活动方式:组长负责小组在收集整理中的合作协调情况和交流情况的记录,教师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向小组同学展示交流体会,组员在讨论的基础上推荐一个同学代表本组参加课堂成果展示。探究选题:1)《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爱情悲剧原因探究:有人认为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兰芝“自请遣归”;有人认为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焦母刁难;有人认为是焦仲卿软弱……,你对于这个问题有何看法?2)《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小说结尾,主人公“我”经受了一系列的遭遇后,在支离破碎的汽车中睡着了,你认为他今后的道路会怎样?假使再次遇到这样的“苹果事件”他又会如何面对呢?3)在《鸿门宴》中,项羽错失杀掉刘邦的极佳时机,导致刘邦最终得以在后来的楚汉争霸中获得胜利。有人认为项羽输在“义气”上,也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性格”上,还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时运”上,你对此有何看法?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学习过程,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积淀感悟的四重境界。一、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阅读同一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者会改变原来的肤浅片面的理解,或者会使原来概念化的理解具体化,或者会从不同角度得到多重的解读,基于此,我们设计了“名作重读”一项活动。学生在阅读理解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以引导,点拨,引领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个性化理解和包容存疑的意识。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初中阶段学过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皇帝的新装》等,重读讨论。二、“奇文共赏”则关注同一作品,不同人的不同感悟。鼓励学生在与他人“共赏”的同时,做些调查了解,并作初步的探讨。可选择一些诗歌、散文、小说中的精品和他人同读共赏。如莫泊桑的《项链》、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三、“续写改写”是在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变成具体的形象。续写要尊重原作,又要有自己的创造,还要合情合理。重新设计人物的结局也要合乎原人物形象的性格和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可以引导学生把不同的设计进行对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