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铺就后进生不落伍之路在新一轮课改中,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感困惑的,不是培养多少数量的尖子生的问题,而是如何处理后进生的问题。学校中的后进生除了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差而感到自卑外,大多数还存在着情绪低落、缺乏自信等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家庭对后进生感到头痛、无奈,甚至全社会都在高度关注。当然,导致后进生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但有一点是与学校、教师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针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方式的心理疏导方法,因势利导,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后进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摸索,本人初有一些感触,现将一些做法加以概述,愿能有所启迪。一、后进生最需要的是关爱就学校和教师来说,喜欢的更多是优秀的学生、乖巧的学生。而家庭更偏爱这种学生,不时地奖励和夸奖这些孩子。而后进生呢?得到的往往是责骂与训斥。试问这对后进生的成长有帮助吗?教师与家长们欣赏的目光投向谁?就连说话的态度与语气上,对谁更友好一些?这是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吗?值得庆幸的是,社会在这方面已有觉醒,已经开始重视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了。作为教师,应该是处理后进生问题的关键人物,尽占了天时、地利、人和。整天与学生打交道,面对面地接触了这些差生,难道就只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吗?其实,后进生也有进步的要求,只不过是基础欠牢,学习起来困难较大。这个时候,如果得到老师的关爱,就如阳光、雨露,显得多么重要呀!没有真诚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后进生,要放下架子,主动地与学生沟通、交往,要关心、帮助他们,多给他们温暖,多与他们进行感情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因此,要关爱后进生就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活动中多些心理关注。有的放矢地教育、引导,教师要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要善于关注班集体中的弱势学生,多为他们提供获得表现的机会,瞪大眼睛从各个方面寻找其闪光点,珍视他们的微小进步,激发后进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比如:教师应蹲下来“仰视”学生或“平视”学生,发现闪光点,捕捉灵感点,赏识创意点,肯定成功点(倘若教师站着“俯视”学生,他们许多小的闪光点,甚至是难能可贵的东西很容易被忽视和缩小而损伤幼小心灵)。答对一个问题,完成好一次作业,做好一次值日生,在劳动、纪律、卫生、进取心、荣誉感等方面的微小进步,教师都应及时地给予赞许的目光、热情的表扬和鼓励。如果是创造性地回答对一个问题,师生都应给予更高的鼓励,如用掌声表示对他的肯定,让后进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即使是答非所问的学生,教师也要褒奖他的勇敢与诚实,不断的提高后进生在同学中的威信,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促使其不断的向前发展,成为积极向上的学生。通过师生心灵沟通,激起感情的共鸣,从而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使他们乐意亲近老师,把心里话告诉老师。让信任起到教育纽带的作用。二、教学过程是提高后进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一)在备课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的,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来备,不能只考虑教师应该怎样做,学生应该怎样学,把学生看成配角,而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挖掘出各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同时联系学生现在的水平和学习能力,考虑差生的接收能力,要有针对性的知识,吸引差生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便可从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二)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氛围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首先,教师要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