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部分,课内阅读历来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而占据阅读半壁江山的课外阅读却常常遭到冷落、排挤——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着实叫人担忧。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知识、信息爆涨的今天,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指导他们的课外阅读,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试着通过对以上问题的阐述、分析,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对策来改善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最终实现“阅读社会”。关键词:新课程,课外阅读,阅读现状,阅读社会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课外阅读历来被中外教育家认为是语文教学必不可缺的一个部分。列宁曾说过:“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读过大量的图书。”颁布不久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标准》除了列出中小学古诗词的背诵参考目录外,并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作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初中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标准》给我们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那么,我们的小学生究竟把“任务”完成得怎样呢?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或听到这样的现象:某某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形同虚设,无人问津;某某学生只认得谢霆锋、萧亚轩,而对一些如四大名著是哪几部,郭沫若、周瑜是何人等基本常识知之甚少,特别是近几年来网络、电影、录象等大众传媒的不断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为了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笔者随机抽取学校2——6年级的1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进行,确保学生说真话,提高资料的准确性。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真正从心底喜欢阅读,每天在阅读上花一小时以上的人少之又少,仅占总人数的38%;每天阅读时间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的占绝大多数,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然而这部分的人中,还有51人的阅读是家长或学校老师的要求,而不是自己的真实需要;更有极少数的学生,根本没有阅读的习惯,基本不看,叫人唏嘘慨叹!总之一句话,目前我们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并不乐观。如何更好地发挥阅读对人的积极作用,营造一个书香校园,构建阅读社会,是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必须去思考和致力的。二、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学生在课外阅读上存在的问题1、课外阅读的意识性不强早在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六届大会就确立了“阅读社会”的概念,倡导全社会人人读书,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1世纪是阅读的世纪,要求我们必须学会阅读,而对21世纪的接班人——当今的小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从这次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的情况来看,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自觉性明显不够强,课外阅读兴趣淡薄。他们中大部分是为了教师和家长的要求而阅读,甚至根本就不去读书。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只有以积极、主动的意识参与才能获得真知和心灵的陶冶,否则,其所学必定是苍白的,短暂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2课外阅读的科学性不够处于成长期的小学生可塑性大,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因此导致他们的阅读具有随意性,科学性不够,主要表现在择书和读书两个过程中。当今社会,图书市场分外活跃,良莠参半再所难免。对其而言,好的课外书是良师益友,而那些不健康的读物则可能是让他们走进歧途的“教唆犯”。一些学生不会选书,往往阅读了有害书籍走上了歧途。另外,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问题,有的只是随手翻翻,有的只侧重于图片,有的只看一个开头,收获甚小,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人寥寥无几。总之,小学生阅读的科学性远远不够。3、课外阅读的认识面不全现代社会,阅读是一种学习能力,更是一种生存能力。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柳斌说:“通过阅读,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培养审美情趣,塑造伟大人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