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质疑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词:预习中质疑、审题中质疑、阅读中质疑、反馈中质疑、拓展中质疑一、预习中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每次学习新课文之前,我都会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边作上记号或写上相应的问题。在读后检查时我规定学生每人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再让学生评一评,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从教材中得到生动鲜活、丰富的信息。如在预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有好多学生都提出: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旧年的大年夜悲惨地冻死在街头,文章为什么会说她跟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个问题正是课文的寓意所在,作家安徒生以“含泪的微笑”这个独特的风格更衬托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课文的内涵。二、审题中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窗户”,犹如传神的眼睛,因而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审清题意在题目处设置疑问,从而为阅读课文串起一条主线十分必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和写作能力。如教《将相和》一文,我紧扣课题重点字“和”来质疑:课题为什么用“和”字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既然题目是《将相和》,那么他们肯定曾经不和。他们曾经为什么不和呢?这样,这样老师紧扣题目中心词“和”,提出问题,造成悬念,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体现“和—不和—和”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认真研读,分析探讨,多方品位。三、阅读中质疑教师在教学课文的重点时设置悬念,让学生生疑、存疑,从而拨动孩子的心弦,使他们处于跃跃欲试的“愤、”状态,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深读课文《草船借箭》时,教师巧设悬念:周瑜想陷害诸葛亮,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请同学们再算一算,诸葛亮每天又该造多少枝箭呢?可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需三天就能造出10万枝箭。请同学们再算一算,诸葛亮每天又该造多少枝箭呢?这样在学生计算、思考的过程中巧设疑点: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把这10万枝箭“造”好的呢?通过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教师就为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创造了条件。四、反馈中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注意信息的多样传递,能随时捕捉瞬时的反馈信息,在调控和矫正中能适时地引导学生产生疑点,让学生再生疑,再存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深入地理解课文的目的,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在讨论:“扬科是谁害死的”这一问题时,有学生说:那个更夫真恶毒,把这样有音乐天才的孩子活活打死了。扬科死在更夫手中真可惜!“这一回答足以说明学生的认识还只停留在课文情节上,是表面的粗浅认识。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扬科到底是被谁害死的?没有更夫他就能活下去吗?让学生带着疑点再次阅读、思考、讨论,学生才进一步体会到,是那个地主可以残酷迫害穷人的黑暗社会害死了扬科,而扬科只是千万被迫害的穷苦孩子中的一个。五、拓展中质疑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如何使他们是思维过程再向纵深拓展?我常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并引导学生生疑。如进行《穷人》,在总结全文时抓住时机问:西蒙的两个孩子和桑娜的五个孩子在一起生活以后,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渔夫和桑娜以后能过上好日子吗?这时,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他们充分展开想象,延续了故事情节,深化了故事意蕴。这时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指导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