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文:巧用评价用语VIP免费

论文:巧用评价用语_第1页
1/4
论文:巧用评价用语_第2页
2/4
论文:巧用评价用语_第3页
3/4
巧用评价用语,走进学生心灵小关镇口头小学张秀霞课堂评价用语,缤纷多姿,什么样的评价用语才是有效呢?我觉得能够温暖学生心灵的评价用语效果较好。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句评价,都是一次次师生的心灵交往,虽是瞬间,却十分珍贵。作为老师,其评价的意旨当是给学生一次激励、一次滋润、一次慰藉,因为学生幼小的心灵,尽管需要扶直,需要修剪,但却来不得摧残和打击,理由是他们正在成长。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悉心洞察,“赞扬”到点子上。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老师常常会给予“表扬”,这种表扬人人都爱听,但是不是每个孩子在接受老师的表扬之后,都把这份赞誉“融进心灵”了呢?我们在“赞扬”学生时,应该怎样做才能更有效,更适宜呢?我觉得首先是老师的赞词要“言之有理”,这种“理”不仅仅是学生的答案正确,符合了老师的预想,更重要的是他在哪方面实现了老师的预想,他的答案“闪光之处”是什么?教师在作出评价时一定要用画龙点睛的语言把它点化出来,以此让发言学生明白于心,也让众多学生感到佩服。在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打头儿的那一匹骆驼脖子底下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呢?”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说“它的铃铛有引路的作用,让其它骆驼听到铃声跟它一起走;还有就是有些骆驼如果掉队了,听到这个铃声也会知道往那儿走。”听了他的回答,我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说道:“你的知识真丰富,你太了解沙漠里骆驼的生活了,你也可以在班里充当这样的‘带头大哥’啊!”该生听了表扬,乐滋滋的,其他学生也纷纷举手,发表各自的看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其次,老师的赞语要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学生,需要老师去悉心洞察每一颗稚嫩的心灵,熟悉其历程,参悟其秉性,随时走进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使激励性的评语更具个性化,更有教育性。这种“个性化”和“教育性”表现在:评价用语要贴切,鼓励要中肯,既体现出关爱,又不显露虚夸;即关照了学生的心灵期盼,又不过于让学生骄狂自傲。这种分寸的把握,来源于教师对学生个性的深入了解和对每个心灵的用心呵护;这种分寸的把握,还要关注学生的即时情绪状态,要关注评价带给学生的心理变化。在使用课堂赞誉时,教师不应肆意挪用“真好!”、“你真聪明!”“嗨、嗨,你真棒!”这样的套话,这些不着边际的浮夸只是一时之热闹,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焕发智慧,学会赞扬。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或表现与教师预设的情况有“偏差”时,我们要做出恰当的评价,就需要一些智慧。我们既不能用夸大其词的无稽之谈,也不能用阿谀逢迎的媚态之语。如何才能评点到位,又富于激励性呢?第一,老师要打心眼里欣赏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这是作出较好评价的心理基础。第二,要在评价中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成功的体验,及时对每位学生的表现做出恰当的赏识性评价,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到之处。倘若学生的答案错了就鼓励他积极发言的态度,倘若他的态度也不值得赞扬,就鼓励他的声音,倘若他的声音也不值得赞扬,就鼓励他的姿态……我们要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热情。但这些赞赏必须是有理有据的,必须是大多数同学能够认可的,不可虚无缥缈,虚张声势。于永正老师在让学生画“春风吹又生”这句诗的时候,一位学生把春风画成黄的,于老师说:“当春风裹着黄沙来的时候,春风就是黄色的!”而另一位学生却把春风画成绿色的,于老师又说:“不错,在诗人的眼里春风是绿的,不然王安石怎么会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呢?”还有一个学生认为春风是看不见的,于是他把春风画成倒向一边的绿草。于老师又说:“我们一看,就知道在刮风,把草都吹弯了呢。”这种于学生稚气中发现灵气,于不合理中发掘合理,让学生得到应有的成功愉悦,让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得到抚慰,这不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吗?其三,老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育艺术,善于“批评”。真正的优秀教师不仅精于赞赏,也善于批评,而批评语言的巧妙运用着实是一种教学艺术,它需要教师在即时的境况里,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前提下,幽他一默,把批评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而又极具教育深度。鲁迅先生的一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论文:巧用评价用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