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预设”“情境”热词例析──《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引发的思考作者: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白炳春录入时间:2015-7-23阅读次数:456摘要:“错误”“预设”“情境”是课改背景下频繁使用的“热词”,围绕这些热词所引发的讨论和实践探索一直没有停止。“错误”是教学资源,但在新知建构阶段应尽量减少错误信息的干扰,重在运用正确的信息、正确的方法和经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预设”要全面具体,但不能只是线性的而应是块状的菜单式的弹性设计。“情境”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沟通学生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必须重视通过情境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地理解和建构数学知识。关键词:错误预设情境分析教学研讨活动中,听了一位教师借班教学五年级《小数加法和减法》。听课前发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涵盖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全面、具体;课堂上,生活的情境、自主的建构、精美的课件、多样的训练……直观地,形式地,都体现着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然而,课堂教学进程中,当前课改背景下一些使用频繁的热词如“错误”“预设”“情境”相继在我脑海中蹦出,触发了我对这些热词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的再思考。一、错误【问题】“错误”是教学资源,这一观点已被许多教师接受并践行,从网络、杂志可以看到大量的相关论文和教学案例。科学合理利用好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有利于学生认识错误、纠正错误、防范错误,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促进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在数学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概念、公式、规则,学会解决问题等,正误比较、错误诊断等成为教师常用的方式方法。许多教师因此细心寻找错误、编制错误、应用错误。然而,为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什么时候利用错误,如何利用错误等问题还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反思总结。【现场】本课教学中,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在课始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呈现三个学生到商店购买文具的图,配合教师解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并集体先尝试计算4.75+3.4。全体学生居然都列出了正确的竖式,并算出了正确的结果,然而,教师还是很坚决地在学生板演的正确竖式旁补上一个末位对齐的错误竖式,按照教学预设组织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分析】根据我们的相关认知和教学经验判断,依据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等知识,学生在自主尝试中很可能出现把两个小数末位对齐的错误计算方法,并且出现这种错误的概率很大。然而,这种错误在本节课中并没有出现,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学生都列出了正确的竖式并计算正确,还有没必要拿出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按照预设的教学进程进行分析比较?正误比较、错误诊断,的确能帮助学生厘清有关概念,理解和掌握有关公式、法则和问题解决方法,避免发生同类错误。但学生知识建构初期,最初接受的信息往往制约着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正确认识,错误的信息、错误的经验,有时反而会使学生思维产生混乱,对自己正确的理解和方法产生怀疑,对知识的正确建构产生干扰。本节课,出示末位对齐这种错误方法并不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对小数加法算理的理解,反而会干扰学生对算理的分析。记得曾经听过的同一内容的一节课,教师为了突出相同计量单位才能直接相加,提问:当两数末位对齐时,5和4分别表示什么?(5分和4角)5分和4角能直接相加吗?学生没有任何犹豫地说:能,5分和4角相加等于4角5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设计和处理并没能帮助学生真正说清算理。我们完全可以针对正确的计算方法,围绕“为什么这样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的、形象的或数学意义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当学生理解了算理,“为什么不能末尾对齐相加?”这样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再通过错误诊断等练习强化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观点】从影响学生知识建构的因素出发,新知建构阶段,尽量减少错误信息的干扰,重在运用正确的信息、正确的方法和经验促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