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来了》的困惑——教坛随笔靖远县双龙中学贾凤翔《狼来了》的故事确实再简单不过,相信中国的老百姓没有不知道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农家孩子由于家境贫寒,上不了学,自懂事时起便开始在山上放羊。有一天,看着羊儿三五成群,嬉戏追闹,看到自己形单影只,他突然觉得很无聊,便突发奇想,站在山顶上向山下高呼:“狼来了!狼来了!”山下村子里正在忙碌的人们听到呼喊后纷纷扛着锄头扁担跑上山来。但山上哪里有狼,这只不过是放羊娃的一个恶作剧罢了。大人们摇摇头便下山了。这个孩子继续日复一日地放他的羊。日出而往,日落而归,日子枯燥而单调,沉闷而难熬。又一天,他发现羊儿依旧很快乐,而自己依旧很无聊,相反当他想起上一次恶作剧造成的热闹场面竟觉得很快意,童心未泯的他便不由自主的又一次在山顶上高呼:“狼来了!狼来了!”山下的人们听到他一声比一声高的呼救,想必是经过多多少少的犹豫,最终还是拿着扁担锄头赶上山来。结果众所周知,这一次,大人们依然上了当,连狼的毛都没有看到一根,放羊娃和羊群安然无恙。当得知这仍是小男孩的恶作剧后,大人们很生气,本想严厉训斥一番,但看到小男孩那种一脸无辜的可怜样,只好又纷纷下山了。可是谁又能想到,恶作剧有一天竟然变成了现实,不幸终于发生了。这一天,本是一个很平静的日子,可不知从哪儿窜出了狼,不止是一只,而是一群。呀!狼真的来了,放羊娃慌了,使出全身的力气在山顶上高声呼救。由于前两次的经验,大人们以为这一次跟前两次一样,便任凭他喊破了嗓子,再没有一个大人赶上山来。最后的结果是放羊娃与羊群都被狼群吃掉了。读完《狼来了》的故事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我的内心仍久久不能平静。真替那个小男孩悲哀,一念之差竟让自己白白送命,而且把自个儿永远钉在了不诚信的耻辱柱上,被作为反面教材流传至今。无论何时何地,不诚信是都是被社会所唾弃的。这一点众人皆知,无可厚非,就连花果山的群猴都被石猴一句“言而无信,不知其可”折服于脚下,奉其为王,听其号令,从而使花果山声名远播,成就了一段经典。而《狼来了》故事中的小男孩却被偏激的人把他与不诚信划了等号,这更无疑是将小男孩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小男孩与其说是被群狼所杀,不如说是被世人痛恨不诚信的激愤心理所杀,所以当很多人读完该故事的第一反应便是教育孩子“不能撒谎,要诚信”。世人创作这一故事的本意就是劝人向善,不能欺骗别人,否则会自食恶果。应该说,故事的本意是好的、无懈可击的,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代又一代,人们都从故事中的小男孩身上看到了不诚信、撒谎的后果。狼的凶狠,小男孩的自作自受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久久定格,挥之不去!从这里,孩子们都明白了一个人若不讲诚信,是会受到惩罚的。可以说,《狼来了》的故事在中国的市场潜力相当巨大,它的消亡遥遥无期,可是我却在期待它的消亡。为什么这么说呢?与其说是我不愿看到那个小男孩由于自己的无知而一次又一次被群狼撕食的惨剧,不如说是我不愿看到稚嫩的孩童们一遍又一遍被教条了的故事所困惑!小男孩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或者可以这样说,这是一场闹剧!一场不折不扣的民族的悲剧!也许有人认为罪在小男孩,可一个小小的孩子,一天学没上一个大字不识,哪懂什么诚信!撒一两次谎,幼稚的且是无意中不小心地骗一两次人就被群狼撕食,被大人们眼中的所谓“不诚信”杀死,其真可悲也!为什么很少有人对故事里的小男孩表示同情、惋惜呢?为什么人们不肯原谅小男孩的错误呢?而只是一味地将其当做反面教材,欲痛批之而后快!其中更不乏有欲一棍子将其打死之人。呜呼,无法可想!我真不知道,这是教育的成功,抑或是教育的失败!哪到底是什么祸害了小男孩呢?教条、无知、愚昧、落后,这些都是狼的帮凶。纵观人类历史进程,其中充满了暴力和欺诈君对臣、官对民、强对弱、大对小,互不信任,互相欺骗,将诚信挂之嘴边却常常抛之脑后。试想,在这样的环境里,身处僻远山村的一蒙昧无知孩童,又能有多少关于诚信的意识?又怎能不对大人的告诫有所怀疑?于是,第一次小男孩的恶作剧便顺乎自然,至于第二次,第三次根子仍在第一次上。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