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引导体验促进发展丫江桥镇中学朱春福13974120343(思想品德)内容简介:思想品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思想品德实践的综合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思想品德的教育之路——采用开放的教学形式,不断拓展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空间,增加运用思想品德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关键词: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引导体验促进发展“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最早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他强调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毋庸置疑,思想品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思想品德实践的综合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思想品德的教育之路——采用开放的教学形式,不断拓展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空间,增加运用思想品德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思想品德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思想品德实践,不宜刻意追求思想品德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其实,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既浅显又深远。说它浅显,是因为它所阐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说它深远,是因为这些道理要内化为人的内心信念、人的自觉行为,其中又蕴涵着很多内容,要求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深度去感悟。在课堂上花时间让学生去明道理、辨是非、发议论,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不会感兴趣,也做不到知、情、意融合,很难形成发自肺腑的自觉体验与实践,致使思品课陷入了“高投入、老方法、低效率”的窘境。在思品课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实践研究,运用“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体验实践”的方法,促使学生形成社会规范和积极的价值观的内化乃至人格的发展。体验实践法,就是教师根据思品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场所或材料,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去体验有关的道德问题,在体验、感受和思考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观和信念,并以此来指导实践、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践行。”教师千言万语的说教也抵不上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一、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思品课学习的实用性,在体验中形成道德认识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道德问题。如: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社会丑恶现象,都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采用由课堂内容辐射课外生活,将课外事情引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即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将大社会引进小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的道德品德,灵活、机动地分析这些问题,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辨别是非的能力。思品课教材上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有时例举的事情与学生生活距离甚远,对学生现实指导意义不明显。因此,教师在思品教学时,要用发散性的眼光看教材将身边事情与之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性。如《孝敬父母》一课例举了“小黄香,能温席”的古代事例,显然,这一举动放在现实社会已不相称,我们的教学则要抓住“孝敬长辈”这个中心,引导学生谈谈现实生活中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可以举一些生活小事,如为父母做家务事、自觉学习为父母解忧等等,让学生明白做好点滴小事也是对长辈的孝敬,使他们懂得在现实生活中该如何孝敬父母。二、开发多种途径,将社会现实引进校园,在体验中激发道德情感社会是变化多端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如何提高学生在新事物、新问题面前的辨别是非能力、应对能力呢?我们采用多种途径,将这些社会新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对它们的认识。道德情感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驱力和催化剂,真实深刻的道德情感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的体验与投入,那么道德概念的认知、道德行为的指导只能停留在简单化、表面化、程式化的层面上。因此,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在思品课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在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与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