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确定语文积累的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解释: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这个特点,并通过网络培训学习了泰州市徐佑国老师的讲座,我考虑语文的积累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确定: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积累和生活的积累。一、工具性呼唤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首先是语言材料的积累。《新课标》要求初中7~9年级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语文学习过程中,有时为交往的需要还不能仅仅满足于3500个字的掌握。所以除了课文中出现的字词我们需要积累掌握外,更要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也能加强字词的积累,这将大大丰富我们的语言。字词是构成汉语言的最小的单位。其次对于美句,美段,美篇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中摘抄,反复吟诵,仔细揣摩其传递的语感,所蕴含的情感。这对培养语文的素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语言积累其次是语言规律的积累。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系列的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的学习,这些知识点都散落在语文教材的各册书了,对于语言的准确运用起到了规范作用。语言积累还包括语言典范的积累。古今精彩诗文,经典名著的阅读,都为我们语文的学习提供了典范作用。平时语文的学习,要加强古诗文及经典名著的的诵读,这不仅能加强对我国的古代的丰富的文化的了解,更能激发对祖国语言的一种热爱与自豪感。二、人文性呼唤文化积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语言文化素养离不开语文的学习。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研究性专题,对于文化的积累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譬如,汉字专题的学习,从汉字的演变,到汉字的构成,到汉字的书写都传承着中国几千年的厚重的文化,没有哪个民族的语言是可以像中国文字一样都如此丰富的内涵与情感的。另外,成语作为中国百科文化的地位也是不可小觑的。还有对联,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一种被华人所推崇。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它厚重又源远流长,期待着我们一代代好好的传承下去。三、实践性呼唤生活积累。语文的学习,来源于生活,它又反作用于生活。在倡导“大语文”的概念下,语文学习更离不开平时生活中的观察,视听,活动与练笔等的积累。语文只有重视平时生活的积累才能实现厚积而薄发。它可以通过写观察日记,写视听感受,观后感,读后感等来实现。比如视听积累,每天的铺面而来的荧屏,网络,报刊杂志等提供的素材就是很好的学习材料,它可以成为我们丰富的语言大餐。影视剧中的经典台词,电视节目的主持人的串讲词,电视等媒介的广告词,节目的颁奖词,各种的演讲,辩论赛等等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好的学习语文的案例与教材。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柏拉图也说过:知识是一切力量中最强大的力量,知识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而来。充分重视积累,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与办法,希大家能博采众长,很好的学好语文,实现语文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