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充分体现本课程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关注。在现实的教育中,知识本位,技术至上,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演化成工具化的教育,忽视了思想品德教学应该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提升人对自然与自身的责任感,忽略了对学生心灵成长与生命意义的教育。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由重“学科”转向重视“人”。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把生命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一、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SPAN>唐纳?/SPAN>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著名学者刘慧对生命教育作了这样的描述:“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视界,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它揭示了生命教育的基本涵义。教育是人的教育,但人为何需要教育,这是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教育要寻求终极关怀,不仅仅是去关心追寻真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开启人生的一种境界,教育的这一价值特性,揭示的是教育要关注生命,关注现实的社会,目的是使教育活动能够超越世俗功利,完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人生,现实人的生命活动是教育的前提。生命教育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基础,它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这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和主动,尤其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命教育其实质也就在于使学生能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常识性内容,更多地体现育人的本质,也体现了新课程的创新价值所在,要让学生由过去死记政治知识转到通过语言的形式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未来;由过去以传授知识训练学生为主、转到以人的发展为主上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注,对课堂生命意识的觉醒,是培育“人”的教学。二、生命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体现思想品德新课程要求教育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通过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义,启迪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如过去旧教材过分强调中小学生要见义勇为,要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忽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都把这一内容作了修改,体现人文性,强调对学生生命的关注,遵循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由此,新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努力使教学成为一种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生命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有如下几点体现:(一)思想品德新课程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学生创造潜能。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生命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知、情、意、行融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只要教师讲究教学艺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学生的情感和教师的情感就会产生共鸣,教学的效果必然能得到优化,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必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应当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