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飘香(语文三年级)[教材简解]《花瓣飘香》是苏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文中写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现出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爱”,情节简单,但是写得情真意切,可以说这篇课文将深刻的道理于平凡细小的事情之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老师们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往往会比较关注“人文性”,弱化了“语文味”,其实蕴藏其间的情感大多数孩子读过一遍后大体都能体会。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应该教些什么?我认为只有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理解课文,才能让语文课堂飘出最香浓的语文味儿。[目标预设]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由生字构成的相关词语,教授方法让孩子们理解“惶恐、不知所措”等词语的意思。2.精读2—11自然段,凭借“我”与小女孩的三次对话,抓住重点词细细品味,体会小女孩的内心世界:既爱花更爱妈妈。3.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关注对话中的提示语,通过添加提示语,体味特殊标点的含义,通过人物语言想象情景等言语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4.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积淀语感。5.会文中所蕴含的深意,即花瓣飘香的象征意义。[重点、难点]1.重点:紧扣“懂事”,品读三次对话,在对话教学中巧妙加入言语训练点,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既爱花,更爱妈妈。2.难点: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深意,即花瓣飘香的象征意义。[设计理念]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让学生提出质疑,并且自己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深深体会小女孩的懂事[设计思路]得意:通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大意。站在文字之外看文字背后的情。得言:品味语言,感受文字的魅力。走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的温度与情感。得法:体会写法,掌握写作的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教学过程]一、导入1、事前准备几朵月季花,出示:说一说老师手中的花,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美丽、红艳艳)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花有关的课文:花瓣飘香(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同学们课文之前预习了吗?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么?出示词语:俯身摘花捧着拿着舍不得惹事懂事惶恐不知所措眼眶▲范写:“摘”“捧”“拿”都是手上的动作,与手有关。“惶恐”是心理活动,与心有关。范写“懂”的笔顺。▲理解词语:这些词语你理解了哪个词语?惶恐:心里非常地恐慌不知所措:老师在词典上查找了一下,措有三个解释:1.安放,安排,处置2.筹划办理举措。3.弃置。你认为此时的措应该选取哪一个解释呢?小结:看来理解一个词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找一找近义词,另一种: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解释。2、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经过)三、精读课文1、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下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指名读这一段讲的就是小女孩摘花瓣,可是文中却说这个小女孩非常懂事?你有什么疑问。▲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下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老师将一些词标红了,这些词有什么特点?都是来写谁的?“俯”你此时闻到了什么?心里在想什么?引导学生关注“捧”,为什么不拿着?同学们一般拿什么东西时会用双手捧?(珍贵)2、请大家再细细地读读课文的3—10自然段,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语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女孩懂事?▲2.交流:出示: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①指名回答。(相机板书:舍不得)一朵花有什么好舍不得的?说说你的理由②关注省略号的作用(想想小女孩还会说什么呢?)③为什么要不好意思?引导学生联系自身体验理解“惶恐”、“不知所措”的意思,谁来演一演这一段对话,想想她低头不好意思说,会怎样地说呢?语气稍微低一些,轻和慢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惜花)出示: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①指名回答。(相机板书:让妈妈高兴)②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花瓣,说说你的感觉如何?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