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体验作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把体验的过程进行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可是,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引导的思维框架去写作文,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真情实感、内心体验的表达;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作文内容素材缺乏、弄虚作假、夸夸其谈、词语贫乏,作文结构形式陈式化;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发展不协调;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心理,对评语不能够引起足够的注意和反思等等,既失去了作文教学的意义,也使学生对作文失去感情和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文学素养功底,究其根本,主要原因存在于对“体验”的忽略,失去了“源头活水”,而一味的追求写作技巧,学生的作文必然成为“死水一潭”。作文是学生真实情感的再现,个体内在的感受体验,那么作文就应该是学生生命体验和成长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践是学生获得学习知识和技能最主要的途径和方式。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讲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作文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要做的事,就是带领学生去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关于体验,日常生活中,人们把体验看作是亲历亲为的活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绪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的态度的体验,而情感的发生首先取决于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所以,体验是包含了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内心活动,它始于认识实践,以情绪情感为特征。另一方面,体验又与自我相联系,是带有独特个体色彩的内心感受,它以生命为前提,直接将对象融入自己的生命意识,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参悟、体会、揭示世界的意义和生命的意蕴。“体验的过程实际上是外部世界和自我生命的存在状态向心灵内部展开和演讲的过程”,它直指个体心灵以引起心灵的震撼。人们通过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评价等形成自我概念,再通过动机、态度、需要等对行为产生影响。从“体验”的角度来看待作文教学,是主体(学生)在亲历的生活实践中通过感受、认识、体验,在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使自己的作文热情得以激发与培养。它强调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作是生活的主体、体验的主体,使他们成为作文的主人,把学生完成真切体验、获得真实感受作为教学活动所必须达到的具体目标,并把学生是否完成了符合教学目标的体验,1作为检验作文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标准。体验作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生活中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将学生亲历的生活实践体验,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外化,使学生的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形成良性互动,不仅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会作文的知识技能,而且使学生对作文的情感得到很好的培养,使学生爱上作文,在作文的过程中享受无穷的乐趣。一.调动多种感官丰富体验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犹如溪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泉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的眼睛、耳朵、鼻子、双手都是心灵感悟的“通道”,也都是通向溪水的涓涓细流,要想获得丰富的体验,就必须将各个感觉器官充分调动起来,以获得最大程度的感受,为写作提供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带领学生开展品茶活动,让学生带来家乡产的名茶——金山翠芽,在课堂上当场冲泡,品茶,指导学生观其形、闻其香、品其味,再想象,整个品茶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眼睛、鼻子、舌头、大脑,从而得到多种渠道的丰富感受,信息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单一的,此时,形成文章已不再是难事,而是水到渠成。学生们在作文中写到:“未泡的茶叶,顶部青翠可爱,越往根部颜色越深,到底部就变成褐色的了。它形如月牙,一枝带着茸毛的小嫩芽从稍大的叶片中钻了出来,一旗一枪,像是袋鼠宝宝从妈妈肚子上的口袋中探出了脑袋,惊奇地望着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是眼睛获取的信息。“这时,将鼻子凑到杯口。顿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轻轻抿上一口,这时,满口尽是茶香,感觉绵绵的、柔柔的,使人回味无穷。”这是口、鼻获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