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哈达中心校:邢学胜、高海波、李明、安丰翠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实验活动,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操作。3、培养协作、合作进行研究活动的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教师准备:队鼓、钹、音叉、吉他、橡皮筋、钢锯、乒乓球、绿豆。学生准备:学生自带1——2样能发声的物体。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在讲台后敲打各种器乐,问:你能猜出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吗?猜对了这个东西就给那个组搞研究。生猜。(二)探究新知1、师:刚才是老师给大家准备的东西,现在请同学们来玩一玩自己带来的东西,但有一个要求,你是怎样使这些东西发出声音来的?2、学生自由尝试,也可相互交换,结束后汇报。师:你玩的是什么东西?你是怎么玩的?发出声音了吗?除了这种玩法,还有别的玩法吗?3、师:想一想,刚才听到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过渡:刚才大家都玩过了,能不能让孙老师也来玩一玩?)4、师边演示用力压边设疑:为什么你们用许多方法都可以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而老师用力压却不能发出声音?(过渡:大家想不想试一试?那我们再来玩一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物体,你先使这个物体发出声音来,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想个办法使这个物体不发出声音,你有什么发现?再用压的办法试一试,你又有什么发现?)5、生带着老师的提出问题,开始探究性活动。师: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生汇报,引出:物体发出声音可能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系。)6、师:声音与振动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生猜测)7、师:刚才只是我们的猜测而已,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验证呢?A、学生讨论研究的办法。B、投影记录单,说明填写要求,学生填写研究记录单。(教师巡视)C、师选择典型计划,指名汇报,全班评议。8、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比较性观察,借助绿豆、乒乓球等物体来观察振动现象)9、研究结束,汇报交流,引导学生重点评议发现部分。A、提问:你们组是怎样进行研究的,你们有什么发现?B、师生共同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个研究结论。(三)小结扩展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过渡: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由振动而产生的呢?你能不能再证明我们刚才得出的这个结论?)2、师:每人再次观察一下其他的物体,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生活动,师巡视指导)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这种现象?4、师:试一试,我们发声时,哪里在振动。5、师:猜一猜,我们身体里感觉物体振动的器官是什么?6、讨论共享: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板书设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振动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本课是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在教学中,我从生活入手,一步步揭示有关声音的科学,引领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开展研究与发现活动,使学生学会在“做”中学。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引领学生掌握声音产生的原因:第一、通过课本文字让学生了解声音产生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在本课的开始,通过课本文字引发学生进入声音世界,指出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让学生了解到,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方式。第二在教师的要求下,想办法制造声音。这部分内容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研究声音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知道发声的方法很多。教学时通过让学生揉、敲、抖等多种方法让保鲜袋发出声音;要求学生不借助其他物体,用自己的身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在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出问题,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等,导出本课的主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假设。第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归纳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这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感受,声音产生的规律。由于物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