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思想品德复习题·九年级第三单元考点38.知道依法治国的本质、核心、根本目的和基本要求,自觉树立法治观念考点39.了解我国公民经济权利的主要内容,保护智力成果一、基本知识点填空1、新闻监督是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的有效和直接的手段。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法”是指宪法和法律。3、“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4、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5、“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6、“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7、“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或有法可依。8、智力成果权的内容: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等。9、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0、公民的经济权利的内容:财产权、继承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等。二、判断题:1、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2、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是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3、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是树立法治观念。4、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是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5、国家法律保护公民的智力成果权。但这些权利受性别、民族、年龄的限制。6、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务享有管理权。7、财产继承的方式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法定继承先于遗嘱继承。8、财产继承应坚持男女平等、养老育幼、和睦团结、互谅互让的原则。9、属于第一继承顺序的只有配偶、子女和父母。10、不属于继承范围的人,除了通过遗赠或遗嘱继承外,无权继承或接受财产。11、法律与道德相互联系,相互补充。道德是法律的保障,法律是道德的基础。12、法治和德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三、简答题:1、青少年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答:未成年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努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息事宁人,也不能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要敢于挺身而出,寻求法律的保护,依法阻止和制裁非法行为。2、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答: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只有人人树立法治观念,养成守法习惯,善于用法维权,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才能维护国家、集体、公民的利益。3、怎样才能树立法治观念?①认真学法、懂法;②严格遵守法律,规范自己言行;③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当公民(未成年人)的合法财产权利(智力成果权)受到侵犯时应该怎样维权?①依法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向侵权人提出要求,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②向法院起诉,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5、侵犯知识产权有什么危害?①损害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②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③不利于民族的创新精神的培养;④不利于我国的对外交往;⑤损害了法律的尊严。6、怎样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犯?①(政府)要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②(政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③(政府)建立全国举报投诉服务系统。④(执法部门)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⑤(企业)增强法制观念,不生产、销售假冒、侵权产品。⑥(公民)应提高鉴别能力,自觉购买正版。7、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正确方法有哪些?①当面反映、打电话、写信、发电子邮件、②向人民代表反映、③通过媒体反映等,④发现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要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最常用的是用各种方式投诉、举报。⑤对社会上特别是所在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8、形式监督权一定要合法、有序。但现实中总有一些人使用不正确甚至违法的监督方式,请列举:①贴大字报②聚众闹事③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