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课后课时作业[学业达标]1.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A.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B.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C.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D.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答案A解析“胡汉分治”的出发点是适应汉族区域与契丹族区域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不同的生产方式。故选A项。2.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②澶渊之盟③辽太宗占领燕云十六州④金灭辽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③②①④D.①③②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16年,契丹建立,后改国号为辽。北宋建立之前,辽朝就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后来辽攻宋,双方订立澶渊之盟。1125年,金灭辽。所以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③②④,故选D项。3.为了加强统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对此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A.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B.猛安谋克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C.猛安谋克制由女真族的民族部落组织发展而来D.猛安谋克制的实行不利于女真族的封建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猛安谋克制度有利于女真族的封建化。故选D项。4.12世纪初,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A.北魏B.辽C.西夏D.金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初,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故选D项。5.金改革旧俗的根本原因是()A.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治管理B.金朝的旧俗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应当改革C.金统治者深感旧俗的弊端D.女真人开始反对旧俗答案A解析金改革旧俗的根本原因是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辖与管理。B、C、D三项是对现象的概括,没有触及到根本。故选A项。6.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元朝时期民族关系特征的是()①澶渊之盟②回族形成③忽必烈建立元朝④四等人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的和约,辽朝在元朝建立之前已经被金所灭,故①错误;②③反映了元朝时期的民族交融,④反映了民族分化政策,②③④能够反映元朝民族关系的特征,故选C项。7.1995年12月31日他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这个结论是依据“人类文明史上第二个1000年(1000~1999年)中,何人缩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的标准而产生的。材料中的“他”是()A.宋太祖B.忽必烈C.成吉思汗D.李世民答案C解析由“1000~1999年”“缩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可知是成吉思汗。故选C项。8.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世祖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①始设中书省②实行民族分化政策③设宣政院辖地④修驿道、设驿站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C解析中书省并非元朝始设,行省制始于元朝,故①错误;②③④都是巩固统治的措施,故选C项。9.邓小平同志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A.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府B.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C.元朝时加强对西藏的管辖D.元朝在此设行省答案C解析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成为我国的一部分,与西藏无关,排除A项;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是民族交融的表现,不是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标志,排除B项;元朝以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标志着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故选C项;西藏未设行省,排除D项。10.秦朝和元朝在地方分别推行郡县制和行省制,对二者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B.都推动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完善C.都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存在的社会因素D.都促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出现答案A解析郡县制和行省制都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二者的实施都是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的重大改革与调整,故A项正确。B项错在“建立”;C项错在“铲除了”;D项错在“出现”。[等级提升]11.党项族首领元昊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是()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国家疆域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