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后达标检测新人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河南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孔子弟子子贡鬻财于曹、卫之间,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致使孔子名扬于天下。这说明()A.儒家思想反对重农抑商B.商业发展冲击等级制度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瓦解D.儒家弟子受到诸侯重用解析:选B。依据材料“孔子弟子子贡鬻财于曹、卫之间,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可知子贡靠着经商可以与国君分庭抗礼,所以体现了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2.[2016·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考]唐代柜坊又称僦柜、寄附铺、质库、质舍等,所藏物品主要是钱帛、粟麦、钱,一部分是柜坊自备的资金,一部分是别人的存款。南宋《武林旧事·游手》把柜坊放在赌局、诈骗、盗窃等“游手奸黠”一类中,官府常加取缔。据此可知柜坊()A.弊大于利B.不利于经济发展C.搞活了民间资本D.具有多重属性解析:选D。材料中柜坊在搞活商品经济的同时,也勾结富家子弟,从事赌博、盗窃等活动,多次被政府取缔,具有多重属性,故D项正确。3.(2016·湖南衡阳高中毕业班联考)《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六年七月敕:如闻十六宅置宫市以来,成弊既久,须有改移。自今以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这说明唐代()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B.政府加强市场管理C.着手打破坊市界限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解析:选B。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可知唐代对宫市货物的价格有限制,不能损害百姓的利益,体现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故B项正确。4.(2016·河北保定高三摸底考试)宋太祖曾发布诏令:“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毋得发箧搜索。”又诏:“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毋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这表明当时()A.统治者注意保护商人的权益B.商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较大提升C.商业税率比较低D.官商勾结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解析:选A。根据材料“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毋得发箧搜索”“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毋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可知统治者强调商税征收有则、不抄腰包勒索、不拘行旅,有助于维护商人的正当合法利益,故A项正确。5.[2016·江西赣州十二县(市)高三联考]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B.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C.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D.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可知这一时期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这一现象与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无关,故A、C、D三项错误;上层人物与下层人物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6.(2016·贵阳高三适应性检测考试)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解析:选B。明清时期耕作方式依然是战国沿袭而来的铁犁牛耕,土地利用率虽因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而有提高,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徽商崛起,徽州村落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走向鼎盛,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徽州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故C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发生在南宋,徽州未成为交通枢纽,故D项错误。7.(2016·湖北黄冈高三模拟)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