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1.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严重。(2)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日渐高涨。(3)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2.提出: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3.内容(1)民族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2)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民生主义: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4.评价(1)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描绘的振兴中华的蓝图,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2)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3)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推动辛亥革命发展,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起了巨大的作用。(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思想发生伟大转变,决定改组国民党,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3.内容(1)民族主义: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2)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3)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4.意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毛泽东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军阀混战不已。(2)资产阶级改良及革命的办法都没能挽救中国的危亡。(3)十月革命后,“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选择和追求。2.历程(1)萌芽:国民大革命时期。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②《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强调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2)诞生:井冈山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①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②主要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成熟:延安时期。①标志: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②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中国革命进行了系统论述。③文献:《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4)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①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理论和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等。②文章:《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3.意义(1)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是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邓小平理论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2)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左”倾错误及个人崇拜的影响使国家前进艰难。2.发展历程(1)提出: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2)标志: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3)发展:中共十二大,1982年召开,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深化①“南方谈话”: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判断实践的三个“有利于”标准;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②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召开,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③中共十五大:1997年9月召开,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1.背景(1)世纪之交,改革开放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