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回到正确轨道的开始,是中国共产党各个方面工作发生历史性转折的开端。”该会议是(A)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解析: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故答案为A。2.1978年底,邓小平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其深远意义是(D)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B.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开端C.建立开放的市场经济是当前主要任务D.要不懈地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解析: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的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开端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始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故C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可知,邓小平认为:一个执政党必须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方能生机勃勃,故D项正确。3.80年代初期农村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起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这反映出(A)A.下放权力解放了生产力B.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C.市场经济兼顾各方利益D.土地流转有利于致富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陆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获得农业经营自主权的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正确。4.1973年秋,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把集体无法播种的土地借给社员种麦、种菜。在借地的基础上,有些地方实行包产到组,有的搞了包产到户。这(B)A.表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C.改变了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D.系统纠正了农村的“左”倾错误解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体制是在1983年撤销的,故C项错误;1973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材料内容出现在“左”倾错误严重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不能系统纠正农村的“左”倾错误,故D项错误。5.改革开放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举措。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在改革中实践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道路。这条道路是(B)A.大力发展高效农业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C.大力推行联产承包D.限制农民进城打工解析:由“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可知,农民可以不从事农业,而进厂从事工业生产,但又并未进城务工,说明农民是就地工作,进了乡镇企业,故选B项。6.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主要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A)A.增强企业活力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加强计划管理D.发展乡镇企业解析:1984年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故A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间不对,故B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属于改革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重视市场的作用,故C项错误;发展乡镇企业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不属于国有企业改革,故D项错误。7.下图是“1979—1985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示意图,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有(A)①创办经济特区②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创办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故①正确;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故②正确;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是在1985年,故③正确;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是在1992年,故④错...